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的“大全”与老子的“道”在内涵与致思路径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二者都是难以言说且真实客观的最高存在,是多层面构成的意义网络。,从中可见雅氏深受中国哲学尤其是老子观点的影响。同时,两者在思想背景与表述方式上又存在区别。这种中西比较,是理解雅氏思想的一个必要进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雅文化”其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意蕴 ,映象着中华民族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追求。本文试论在设计方面 ,其具有高品位的艺术性以及追求崇高的人格修养。一、从历史上看“雅文化”的美学内涵和澹泊的意境 ;二、“雅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中国哲学学科上的"合法性"之争,是一种民族文化面对外采文化挑战时精神焦虑的反映,同时这也表露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主体意识.本土的故有文化传统是人们接受"哲学"这一新学科、借西学之方法整理中国哲学资料的内在依据.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哲学"一词的理解,还是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吏"的写作以及冯友兰构筑"新理学"体系的哲学探索,都表现出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上的学术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生命哲学是由章土钊首先介绍到国内的,欧战结束后梁启超、张君劢借欧游之机登门求教于生命哲学大师。由于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许多相契之处,所以被五四以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吸取,从而促成了传统和近代儒学向现代新儒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生命哲学是由章士钊首先介绍到国内的,欧战结束后梁启超、张君劢借欧游之机登门求教于生命哲学大师。由于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许多相契之处,所以被五四以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吸取,从而促成了传统和近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论述的一部传世之作,其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文章从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价值诉求和现实诘问四个方面对雅氏的"学习自由"观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7.
《瞬息京华》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道家哲学而有所发挥 ,这种阐释和发挥最后归结在对姚思安等理想人格的建构上。小说还借道家的眼光探究了中国文化的阴柔品质 ,解释了中华民族所特具的一种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8.
茶因其"淡、洁、雅"的禀性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相通,深受古代文人喜爱,品茗赋诗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雅事。自唐代起,茶风大兴,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据统计,《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歌不下400首。茶风与诗风相映成趣,都是特定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两者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梳理郑谷所写咏茶诗,剖析晚唐的时代背景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其以茶雅志、借茶抒怀的人生意趣。  相似文献   

9.
"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道家哲学之中,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淡泊、崇尚飘逸的人格追求。经过魏晋玄学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从此显示了魏晋士人独到的人格审美理想魅力。至此,"初发芙蓉"之美得到崇尚,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及人格审美理想的追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观的层面来反思教育,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雅氏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人”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德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美学中心的代表,曾经在审美精神领域携手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在近现代,中国逐渐失去了这种精神,目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奉行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原则又使人们的审美精神几乎推向灭绝。席勒、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德国文化美学之特点,文章试图从文化的层面上,借对他们哲学、美学中的审美思想的深入分析与反思批判,找出应对我们目前局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斯贝斯以其精神病理学与生存哲学的双重视域,探讨了精神分裂症与艺术创造天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把精神分裂症艺术家分为客观表现型与主观体验型两种典型样态。在雅氏看来,荷尔德林便是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学者的阐释与争论中展现的本雅明形象具有别样的意味,研究兴趣的侧重显示出中国文化语境的特征。经西方学者一再阐释后的本雅明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研究者更多是借本雅明理论阐述中国的文化问题而不是热切地探究本雅明的本真形象。无限阐释的寓言文本指向深刻的现代忧虑,忧虑聚焦于引起现代人深刻思索的技术。人们在对本雅明“技术”概念的无限阐释中寻找支持自身论点的依据,努力在本雅明的著述中寻求启迪。每一视域中的正题与反题都指向挥抹不去的现代忧虑。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文化形态的“雅”与“俗”,就难免不想到那些让中国当代文化人百思不解达三、四十年之久的话题,诸如大众化与化大众、普及与提高,等等。不过,好在我们现在总算可以从一个新的观点来考察这些问题了。没有必要在此对雅文化、俗文化作严密的精确的定性和鉴别,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文化人凭着直觉也可以对这两种文化形态作出大致的划分。真正现实的问题在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什么?中国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认为,雅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我们现在应大力提倡雅  相似文献   

15.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将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雅"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审美典范,"雅"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文学文本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学鉴赏的标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内涵和审美意旨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研究古代文论中的"雅"范畴对指导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雅氏教育观的核心概念“精神世界”贯穿于全书始终。本文从雅氏给教育所下的定义,教育实施层面以及大学教育实践三个方面阐释教育中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斯贝斯以其精神病理学与生存哲学的双重视域,探讨了精神分裂症与艺术创造天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把精神分裂症艺术家分为客观表现型与主观体验型这两种典型样态.在雅氏看来,斯特林堡便是客观表现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何以成为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也是哲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近代学者从求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中国有哲学,但其论证有很大局限性;持同样观点的一些当代学者在求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中国哲学的民族特色。另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哲学的观点。实际上,植根于中国文化有机体中的中国哲学是世界文化的殊相之一,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持这一观点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