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传播长期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显现出整体观念、长官意识、中庸保守、抽象模糊的报道理念与传播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社会的巨大变迁促使新闻传播进行积极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在报道模式上由综合的整体观向具体的分析观转换;在思想观念上由长官强者意识向平民受众意识转移;在内容取向上由中庸保守向客观真实转变;在新闻表达上由抽象笼统的概述向形象细致的描述转向。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标题角度来考察,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后新闻传播的话语形态发生了深刻转变。新闻视角选择上走向平民化,新闻观点呈现上注重富有建构意义的隐性表达,新闻信息发布上加强深度的分析解释,新闻语言表述上追求具象描述的故事化、口语化、趣味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泛娱乐化、低俗化、琐碎化等负面现象。新闻传播语态的变迁是新闻改革在实践与受众“说话方式”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转型期传媒市场化变革的表征与显现。  相似文献   

3.
"去中心化"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一种核心传播理念,其由精英向平民转变的选材方式,由教化向沟通过渡的传播语态,由庄重向娱乐靠拢的包装风格是其重要的传播特征。而题材同质、内容肤浅、职能错位则是它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价值缺失,应该努力避免和革除。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的写作规范通过向新闻文本的持续传递生成了当下新闻的文学语态,其结果成就了当下新闻文本的丰富表现力和生动感染力;新闻文本在当下呈现出文学叙事手法、故事化和情感介入等文学特色;新闻的文学语态经历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历史互动以及实践运作而成。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作为精确新闻最新形态之一的数据新闻,其产生是技术上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文化上的"视觉转向"、传播上的媒介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据新闻融合传播的突出特点是可视化和精确性,这些特点对传统新闻报道的传播流程和记者的传播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与发展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核心概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不同媒介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同时,也是对传统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重构。它通过构建新媒体技术平台,对新闻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新闻业务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采编系统由单一媒体类型为基础的“新闻编制系统”转变为以数字技术为整合平台的多媒体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模式由单线性的平面化形态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即时性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即时性新闻的传播媒介也经历了多次转型,即时性新闻传播从单向线形传播模式到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再到整体互动传播模式,它总是与当时社会条件下最快捷的传播媒介连在一起.随着人类对即时性新闻的不断追求,即时性新闻的传播将会逐渐退出传统媒介,从而转向更为便捷的整体互动的新型媒介.  相似文献   

9.
以功能语法中的语态类型有关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经济新闻语篇对语态类型的选择特征,体现语篇对语态类型选择上的限制作用,并进一步对汉语经济新闻中的被动语态中的被动标记级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营销是大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事业竞争的有利手段,是实现该区域旅游事业跨越发展的科学选择;从洪江市旅游新闻营销实践来看,新闻营销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开展了系列实践,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在观念、系统整体和对新闻营销的本质理解上存在许多不足;大湘西旅游新闻营销要立足于区域的社会现实和资源现实,需要有大思维,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构建概念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人们理解抽象的经济语篇提供了简洁、形象和生动的思维方式。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动物隐喻。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本质,即人们通过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的人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政治性和权威性很强的文体,一直是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评论方式和方法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新闻评论思维从价值一元到价值多元;新闻评论功能从“舆论引导”到“言论表达”;新闻评论内容既强调“观点传递”,又强调“关系加强”。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电视新闻平民化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政治性和宣传功能十分突出,做出来的新闻往往带有很浓的政治宣传色彩,报道形式也较为生硬,很难吸引百姓的眼球。尽管近年来这种状况大有改观,但电视新闻平民化问题仍然值得广大电视人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初步探析了电视平民化的现实意义、基本内涵以及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本来是普通的社会舆论工具,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传媒从业者形成“工具人格“,阻碍了我国传播业的发展.在“工具人格“时代产生了三个严重后果:传媒性质发生了畸变,彻底丧失了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原则遭到践踏.市场经济建立后传媒成为一种产业,新闻媒介获得市场主体地位,从业者也转型为“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走"主流化"的路子,地方台的时政新闻等借鉴民生新闻的技巧,转换报道的角度和形式,以满足受众的个人利益,同时,增强其浓度和权威性,时下新闻也能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娱乐化:新的新闻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娱乐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我国则是市场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是新闻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对自身作的权宜性调整。新闻娱乐化倾向本质上是对既有政治权威话语的颠覆,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新闻娱乐化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有其合理性与独特性。我们必须从新闻所处的复杂的语境来理解和看待新闻娱乐化问题,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做出是与非的感性判断。  相似文献   

17.
象似性概念是认知语言学突破传统语言学思想的五大创造性思想之一,为揭示大量纷繁芜杂的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有力的工具,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报纸,China Daily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准确解读China Daily的语言信息尤为重要。文章从语言象似性角度,从数量原则、距离原则、顺序原则和标记原则4个方面选取2012年China Daily的新闻标题作为素材,分析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理据性,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新闻标题所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奖正越来越普遍,但评奖不规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关键原因就在于不能准确把握新闻评奖的核心因素。新闻评奖的核心因素恰恰就是“新、闻、评、奖”这四个字,新闻评奖要围绕这四个字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修辞指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加工,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以公信力为生存基础的新闻要取得让人信服的效应,除了要尊重新闻的客观真实属性之外,还要借助于必要的新闻修辞手段来强化"真实感"以及客观性。本文即对新闻写作中修辞的运用形式、作用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