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板块,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我们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已有两个学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觉得有些新课程理念仍没有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到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高中小说教学,其目的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学形式意识,问题意识和语言意识,使学生认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切实体味语言的丰富意蕴,提高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6.
吴梦 《现代语文》2011,(9):56-5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以自身情感和心灵去体验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7.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8.
何谓阅读,信息论认为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心理学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即作品,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姚斯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或作品本身所决定的,而且包括读者的阅读发现,可以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9.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为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可见,文学作品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标与新理念的推行,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除继续完成以往所注重的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任务外,还特别强调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这一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形式即是自主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学生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恒娟 《语文天地》2013,(17):19-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而作品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匝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iE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奉之间对话的过程……阋渎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又决不是“放羊自流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刘志 《成才之路》2009,(32):I0014-I0014
阅读教学中。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鉴赏阅读,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又加之学生阅读“前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对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解读呈现多元化,其中有些见解是创造性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正是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复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15.
[考查内容] 现代文阅读是阅读的主体部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珍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改革至今,以下的这几句话,大家已是耳熟能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能否有效展开多层次对话,能否个性化建构文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在自主阅读文本时有无收获。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高考大纲》中,命题指向更为精炼而简明,  相似文献   

19.
肖金华 《湖南教育》2005,(17):40-4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现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热点,也是教学的弱点和难点。那么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突破教学难点,使文学…  相似文献   

20.
钱泽铸 《学语文》2013,(3):18-19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三课。“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非常注重高中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