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化与和解——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辰晖 《海外英语》2011,(10):287-288
寻找自我定义与在美国社会中的个体认同是描写第二代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中心主题。谭恩美的《喜福会》传承了亚裔美国文学先驱们所开创的这一传统,尝试了将亚洲的文化遗产和美式的期望合为一体,小说描写了四段母女关系,他们所要要承受和跨越的,除了代沟,还有日渐式微的古老中国文化和势不可挡的当代美国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喜福会》不但表现了在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中的个人悲剧,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文化在经历变迁时的艰难。《喜福会》本质上并非是一部关于分化的小说,它所写的是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和解,也是对亚裔美国人挣扎着实现中国背景和美国自我之间的妥协的纪实。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喜福会》体现了大量的中美文化。本文从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女儿之间的母女关系、中国式男女关系和美国式男女关系、中国式朋友关系和美国式朋友关系的对比出发,表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喜福会》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198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她的作品流露出很深的后殖民特色。本文即从后殖民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和小说文本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中美文化之间的融合,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小说结局的融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作者未实现的愿望,它真正代表的是美国文化和华裔文化的融合。本文将从小说的内容和小说的作者来分析美国华裔在美国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当代话语理论,聚焦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言说,考查3种不同的言说类型,分析言说在呼唤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修复母女间关系裂痕和抵抗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压制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她们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女儿们的婚姻在中西观念碰撞下的失衡,而最终两种文化分歧相互谅解,达到一种文化上的交融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杨燕来 《考试周刊》2012,(17):17-18
本文运用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中的美国西方主流文化与亚裔移民文化的冲突,并通过矛盾的分析寻求在现实交往中降低或化解文化冲突的均衡点,即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了解双方的背景和文化并调整思维模式以适应不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灶神之妻》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后,发表的又一部颇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全书塑造了美国文学中新型的华人女性形象。通过母女之间从矛盾冲突到和解接受的过程,既反映出美国华裔妇女自我身份的确立,又昭示出中美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受人瞩目的华裔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她以深切的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因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她们在母亲面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优越感,同时因为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但是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究其深源,则是族裔身份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出自卑,实现了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电影《喜福会》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展现了三代女性的不同婚姻与家庭命运,从女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纵向追溯与反思。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华裔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处境,造成了《喜福会》中人物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本支从跨立化交际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变化的冲突。在探讨第一代中国秽民和她们的后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她们如何解决矛盾以及最后互相理解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由冲突碰撞到融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米勒作为美国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与重复》中以重复观分析了七部英国小说。本文试图通过"重复"理论解读作品《喜福会》——重复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解读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并以跨文化交际学中Hofstede的价值观维度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阐释小说中母女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爱怨与冲突,剥离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