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志如 《考试周刊》2012,(84):32-33
唐人奏疏很多,传颂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几家。魏征是以敢为而被称道的。他的《十思疏》,语言朴素自然、精练鲜明,文风质朴典雅,是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典范之作,理应精析。  相似文献   

2.
方明 《农村教育》2002,(4):12-1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以德育人”的典范。他从1913年至1946年,对以德育人发表了许多意见。他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什么是“真人”,从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可以概括为六种人。这六种人都是我们今天“以德充分的”应该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谦虚的资格     
谦虚有很多种,真正的谦虚,不是谁都有资格享有它的。胸无大志的人,即使极诚恳地说:"我这人没什么志向。"这不叫谦虚,只能叫坦率,这种坦率有时让人觉着是在叹息;毫无才学的人,即使极认真地  相似文献   

4.
和蔼亲切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医生到教育局局长,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他游刃有余,从容泰然。一个人能够给一方土地留下些什么?他留下的是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对教育的执著。他坚持立德树人,他站在高处,指引南昌教育发展的方向。他就是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魏国华。中国德育:2013年是南昌市实施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如水——对教育自然之道的认识与理解。水乃自然之物,水有八德:奔流不息,进取之德;哺育万物,奉献之德;水滴石穿,柔韧之德;一碗水端平,公正之德;源头活水,创新之德;甘心处下,谦虚之德;流水不腐,清廉之德;以水为净,包容之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  相似文献   

7.
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和师承,从纳兰性德的师友到有清一代词评家的最后一人王国维,认识都不尽一致。对他的词的风格,他的老师徐乾学认为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徐、况、王的看法可以说大体一致,我们姑且名之  相似文献   

8.
范冬梅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1-22
只有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现实或表现人类情感的作品才能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致力追求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他力求传达出"生活的真实内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人性的倾心描摹、真实社会的客观揭露,也是艺术上不事雕琢、崇尚自然之风的典范之作。这种真又是以美为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  相似文献   

9.
“以美育德”指向的是美和善的关系,追求的是美和善的和谐统一。向善和爱美是人的社会天性,也是存在方式,人类离不开善和美的生活。善和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皆源自人性的内在需求和生命自身的自由追求,都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与美是共通的,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善是美的基础,而美是善的表现形式。基于善和美的相通性,美才得以育德,德才得以育美,这是“以美育德”的逻辑起点。审美教育实质上是唤起受教育者审美经验的过程,而审美经验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美育主要通过深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和坚定道德信念等方式促进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以美育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1.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往往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断一个人一生成就的价值指标 ,其中又以“立德”为上 ,实际上“立德”又最难。辛安亭同志在“德”、“功”、“言”几方面都有公认的重要建树 ,而给人印象最深的 ,恰恰是他在“立德”上所塑造的典范。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他确实是当之无愧。在尘世生活了七、八十年 ,又经过无数次大风大浪的洗礼 ,却仍然那样清纯 ,不但绝无机械巧伪之心 ,甚至一般世故人情也不屑一顾 ,一尘不染。“人生七十如赤子 ,赤子之心白如纸”,真是难能可贵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久而弥新、…  相似文献   

13.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从容人生     
习雪 《少年月刊》2014,(10):31-31
从容,是人生的坦然。从容,是生活的乐观。从容,是一个人遇事的态度,或是不愠不怒、不惊不惧、不暴不躁,或大度、泰然、自如、恬淡。徒步人生,既不戚戚于贫贱,又不汲汲于富贵,心中舒坦自然,胸中豁达牙观。 从容,反映你做人的气质和修养。尽管从容不等于美德,可作为外在的姿态和心灵的情感变幻,也不乏让世人称赞。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的小诗表现出悟理体道之乐和以物观物之乐,具有雍容平和、从容自在的基调,其风格特征不是外向的、张扬的,而是从容朴素的。理学家的小诗并不刻意选择或描摹外在的景物,而是移步换形,信手拈来,不避琐细的题材和平淡的笔法,重在表现"我心"之乐,其价值就在于平淡无奇之中所蕴含着的对"理"或"道"的真切感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出了尊道贵德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笔者认为这是老子和平思想的总纲。过去学术界都从纯理论角度,分析尊道贵德在宇宙论、人生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道家对宇宙与人生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与人二者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又落实于“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不仅阐明了道与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德”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下文继之作了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相似文献   

20.
感恩     
王子鑫 《红领巾》2010,(10):42-42
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感情之中.那就是爱,而我们却一直不知怎样表达。难道不是吗?我们何时才可以升华灵魂,拥有谦虚之德与敬畏之心?——那即是“感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