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道而践行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闻道之重要。闻道而践行,是我们对待真理、对待理想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 ,艺术比科学更能揭示真理 ,往往艺术本身就是真理 ;艺术家是一种探险者的人格 ,确切地说是精神领域的探险者 ,他们要进入常人未尝进入、或不敢进入的领域 ,从而突破文化习俗而激起一种生命的热情 ,产生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凡创新皆从艺术开始 ,教育要创新 ,最直捷的契入点当属艺术活动 ,因为教育与艺术共同涵盖了人格与理念 ,而这二者最能体现生命主体之特征。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格塑造过程 ,这个过程生生不息 ,无早无晚。故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闻道”时是一种人格境界 ,“夕死…  相似文献   

3.
一日,偶读《俯首甘为孺子牛》,观其事迹,正气凛然,快读一过,拍案叫绝:“中国是有希望的!”余闻之:“朝闻道,夕死可矣。”欣慰之余,即兴七律一首,向杨叔子教授致敬。  相似文献   

4.
汉宣布时,有一次朝廷讨论国事,长信少府夏候胜因为正直敢言而被人参劾井下了牢狱。在狱中,同时被捕的黄霸要跟他学习(尚书),夏侯胜国为自己即将被处死,没有心思教他而推辞了。黄霸就对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听了这话,为黄霸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答应了他。从此,两人在狱中学习、讨论,从不松懈,在狱中两度寒冬。黄霸所说的那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早晨得知了真理,那么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由此可见,孔子爱真理远远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孔子一生好学不倦.曾说,“…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是中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行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两千年来对华夏子孙的行为处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6.
任民 《教育》2013,(15):25-26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晚年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以说,孔子是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有一定借鉴意义。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学习型生活方式的首创者。他一生热爱学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晚年自述:"吾十有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认识周处改过迁善的精神,理解“古人贵朝闻夕死”道理。 2、认识本文叙事简明具体、前后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了解文言词多音多义的现象,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独立阅读文言文打好基础。说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自新”门,所谓“自新”,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错误、过失,改恶从善,弃旧图新。《周处》这个故事正反映了这种“自新”精神。文中陆云劝告周处时引用《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反映了古人为追求真理、虽死无憾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恶”“善”“道”,不同阶级当然有它不同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量才与选才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先秦著名思想家,在衡量人才、识察人才、选用人才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可资借鉴的思想和主张,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衡量人才概而言之,孔子量才的标准主要有四条:一是品德;二是知识;三是能力;四是体质。1.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人才应首先具有仁德的修养,因为这是从政的根本。所谓“为政以德”(《为政》),“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他把仁德看得高于一切、至上至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相似文献   

9.
“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一个人对真理、事业、理想、信念的执著和坚贞的态度。听得张跃与学生平时的交谈和其人在做学问、求真理路途上的跋涉,不禁令人对这位年龄四十有二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坚韧、执著起敬佩之感! “做学问首先要淡泊名利,这是是一条非常困难和艰苦的道路。如果选择这条道路,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耐得住清贫,就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如果想赚钱,想活得舒服一些,就不要做学问。”这是张跃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的  相似文献   

10.
为教师而歌     
学校应该是语言的世界,文字的世界,书籍的世界,因而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理所当然的场所。教师作为精神的启蒙者,他们理应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书生,不同于官员、不同于商贾、不同于匠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或戏曲中,书生的形象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秀外慧中。书生的举止言谈充满了书卷气,文质彬彬,谦恭有礼,信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的训诫,力行“居仁由义,体用已全”(《孟子》)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3.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14.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字,先秦以来各家学派对“道”都有其不同解释。孔子提出“仁义之道”,开创了为后世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的传统,成为漫长封建社会经世致用的哲学。刘勰、韩愈、章学诚分别著有《原道》一篇,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三者宇宙观、人生观及政治学术思想的影响。把经世致用作为自己原道论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5.
梁涛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86-105
清华简《保训》的“中”是指中道。其中舜的故事是从正面讲积极的中,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确立恰当的准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冲突,达到和睦相处。上甲微的故事则是从反面讲消极的中,主张应秉持中道,以直报怨,避免冤冤相报、血亲仇杀对部落共同体的伤害。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但对于道的认识是开放的,或以仁、礼为道之核心(孔子),或推崇唐虞之道“禅而不专,利天下而弗利”(《唐虞之道》),或重视仁心、仁政(孟子),或推崇礼义之统(苟子),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由韩愈首倡、朱熹集大成的道统说则是以“仁义——中”为内容的,其中“仁义”是核心,“中”是针对仁义或心之体而言,其文献依据则是所谓的虞廷十六字心传。孔子之后,主要继承、光大“仁义——中”的是曾子、子思、孟子,故得列于道统之中,而苟子、汉儒则被排除在道统之外。根据《保训》及传世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主要是苟子,而非孟子。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也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因此,统合仁学与礼学,“合外内之道”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发展仁学,改造礼学,统合孟荀,才能发展出儒家的新道统。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根本何在?从孔子到柏拉图以至于康德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解答。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回答是:教育是内心的敞亮。但是,他这旬睿智的名言只说明了教育的结果,却没有给出通往“内心敞亮”的途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种说法与雅氏庶几近矣。  相似文献   

17.
1.立志乐道 古代教育家认为,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人生观问题,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的教育,要求学生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做到“乐道”,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情感。汉代杨雄认为,没有远大的志向,容易半途而废。朱熹认为,为学之法的第一条就是“居敬持志”。陆桴亭说“学者欲学圣贤,须是立志第一。志是入道先锋。先锋勇,后军方有进步;志气锐,学问乃有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五十岁那年,阳虎在内乱中失败,出逃到了鲁国边境城市阳关。从这一年开始,孔子走上了仕途,以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指的不是对万物之理、仁义之道或宿命等哲学观念的体悟,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孔子对天命的体悟,与春秋末年各国周文化的衰落、鲁国具体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个人的学识、抱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在默写或引用名言警句时,常犯的错误有如下几种:①错别字,即因增减笔画或改变结构而误写的错字或因形、音、义相近而另写的别字。②漏字漏句,即写掉了原句中的某个字或某句话。②倒序,指将原句词语顺序颠倒,如“朝闻道,夕可死矣”,原文应为“朝闻道,夕死可矣”。④串句,即记混了原诗,把甲诗某句与乙诗某句串在一起,如“青青河畔草,一岁一枯荣”,原诗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或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⑤编撰,因忘记或没有学过原诗句而胡编乱造,如“蚍蜉撼大树,蚂蚁坐沙发”,原文应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⑥误注,即在注明引用原诗的出处时张冠李戴。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于是之《幼学纪事》)”,本段话出自《荀子&;#183;劝学》,于是之先生在《幼学纪事》中只是引用过而已。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蝓,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