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呱>的叙述者 电视新闻的叙事活动的叙述者是一个群体性概念.国内研究新闻叙事学的先行者曾庆香博士认为权威的新闻来源以及刻板印象的操纵者才真正是新闻的话语主体,①即叙述者.在本文对于齐鲁电视台电视民生节目<拉呱>的分析上,笔者倾向于只列举有迹可循的叙述者.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是叙述者通过话语叙述的新闻故事,是对新闻事实的重构。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公认的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本文认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一样,是新闻的一体两面。电视新闻视听结合,听觉语言是电视新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3个层面分析电视新闻听觉语言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李文文 《东南传播》2022,(8):120-123
抑郁症作为全球第二大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关键性社会事件。媒体报道作为新闻组织彰显功能性的话语实践,蕴含着新闻叙述者对抑郁症的理解和阐释。以“抑郁症话语实践”为视角,以269篇抑郁症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恩特曼框架理论及Nvivo12plus编码工具,从疾病表征、患病缘由、道德评价、预防措施、人文关怀五方面探讨媒体对抑郁症的阐释设置及建构出的患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闻叙述者的分类进行了探讨,将新闻叙述者分为形式叙述者和绝对主体叙述者两类.同时选取2011年3月14日到5月31日《华尔街日报》上关于日本大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研究,指出各类叙述者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是如何完成新闻叙事,并传达一定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5.
吴珏 《报刊之友》2014,(2):16-17,24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交际者,如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以及新闻读者。在此过程中,交际多方的身份得以建构。无论是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还是新闻读者,其身份都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给自己构建了多样化的身份,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闻人物构建了多重身份;而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到叙述者描述的影响,也会给自己建构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环境中媒介调整其与政党、公众、经济利益团体间复杂关系的权杖。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介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功能、媒介属性及因此而衍生的诸多操作层面的话语体系的解读,构成新闻专业主义一系列的新闻制作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由于美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比较有代表性,本文以美国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博客不仅作为技术、作为个人网络日志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这种话语类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点。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LEDE"博客中有关"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发现: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新闻话语的特点,网民的参与不仅分散了传者设定的话题而且重构了传者所要传达的语义,从而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者话语霸权的地位,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由此可以窥见西方新闻博客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呈现。  相似文献   

8.
李青 《新闻爱好者》2008,(11):137-137
新闻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观察点或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叙事框架。叙事框架是由叙事人选择和掌控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翻版,也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因此,叙事视角不仅是技巧问题,还是一个建构意义,即意识形态问题。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工人典型时传祥、王进喜、李素丽、许振超的分析,来透视话语制作者是如何在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之上来选择叙事视角,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变化,并在现实中为典型报道找到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在困境与逻辑悖论,存在着规范话语交锋、技术话语冲突以及主体话语争夺三个向度的话语博弈,未来需要维护技术伦理的人性化运用、提升参与伦理的群体性素养、加强话语伦理的共识性沟通与构建新闻伦理的复杂唯物主义,建构数字时代新闻伦理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伦理的核心,就是协调新闻传播关系中的利益问题 王贺新:当下的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研究活跃,但就像新媒体的技术话语代替政治话语的危险一样,也存在伦理话语代替制度话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资料显示:鲜有学者对中国新闻话语进行梳理。在澄清新闻话语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目前中国新闻话语研究的现状,探讨新闻话语研究的特点。基于现有新闻话语研究的研究状况,总结了中国新闻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新闻评论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并具有生产性力量,推动着社会事件的发展,塑造着公众的舆论生态。本文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分析了国内主流媒体对日本地震分阶段的新闻评论类型及特点。从话语生产与社会事件演进机制结合日本地震分阶段的灾情特点,本文初步将国内主流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新闻评论分为人道主义话语、启智话语、理性话语和危机话语四种新闻评论类型,四种话语评论类型纵向、动态地构成了国内主流媒体对日本地震新闻评论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基于话语语用原则,同时结合自身话语特征所产生的。精准、简练、礼貌三者对话语建构各有要求和侧重,对新闻话语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尹焕霞 《新闻界》2008,(4):84-85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话语空间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的新闻评论话语空间需具备的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兰 《东南传播》2010,(8):9-11
民生新闻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生新闻产生的制度环境,从记者对自我身份的想象入手,指出民生新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民生新闻背后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以及媒体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民生新闻要实现从"老百姓"话语向"公民"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符号权力”:解读“门”新闻的演进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门”作为一种新闻话语,频频见诸网络、电视和报刊,并且在中国悄悄蔓延。本文从溯源门新闻人手,总结出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结论:“门”新闻在中国有兴起壮大之势。且作为一种当代新闻话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流变痕迹。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初中期,北平存在三种新闻学话语实践,大众新闻学话语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路径达成体系,统制新闻学话语存在阶级对抗/国家主义、民主民权/国家主义的二元对应逻辑;苏联新闻学话语则存在革命与建设的逻辑转用难题。大众的迷思、粗糙的阶级分析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上的偏差,使诸等新闻学话语内涵斑驳,纠葛难清,反映出新闻界和教育界对北平新闻业多元而复杂的反思历程。  相似文献   

19.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或制造虚假新闻或做有偿新闻,直接导致媒体的公众信任危机。新闻的真实性多次受到公众的拷问。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叙述者。他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直接接触于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人物与传媒的衔接者。当  相似文献   

20.
吴琳  王海燕 《青年记者》2022,(22):32-34
本文基于CNKI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对1961-2021年间中文学界生产的“数字新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勾勒“数字”和“新闻”两个独立术语的交叉融合过程,并试图归纳其话语生产和样态。研究发现,数字新闻的技术性话语、产业性话语以及政策性话语,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社会性话语和专业性话语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数字新闻”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