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肖君 《江西教育》2009,(7):55-56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把“儿童”当儿童、把“生活”当生活、把“数学”当数学、把“文化”当文化,让数学课堂具有原汁原味的童趣味、生活味、数学味、人文味。  相似文献   

2.
我心中的"五味"数学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关联数学与生活的"生活味"、体会数学知识文化背景的"文化味"、品味数学教学潜移默化而熏陶的"美味"、凸显数学学习的"趣味"。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整合,努力构建"五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汲取智慧、分享成功的幸福乐园。教师要立足幸福课堂,烹制出数学课堂的"儿童趣味"、"数学味"、"生活味",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数学教师都积极投身数学教学改革之中,认真学习新理念摈弃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渐渐地数学课堂似乎变得:"生活味"越来越浓了,"数学味"越来越淡了.本文基于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关系谈一下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对新课改有所裨益. 一、创设"生活味"不能喧宾夺主,让"数学味"醇香浓郁.  相似文献   

5.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2,(11):41-43
突出儿童味与数学味,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也是数学本色课堂的核心所在。其构建策略有:突出纯真的儿童味——把握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遵循儿童真实的认识规律,适应儿童真实的思维方式;着力突出浓郁的数学味——让儿童充分体验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同时又说明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回归到"数学味",并重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把"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味",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  相似文献   

7.
“三味”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生活味”是课堂教学的调味;数学知识背后蕴涵鲜活的文化背景,需要适时而又有效地渗透“文化昧”。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融合,才能构建“三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8.
突出儿童味与数学味,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也是数学本色课堂的核心所在。其构建策略有:突出纯真的儿童味——把握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遵循儿童真实的认识规律,适应儿童真实的思维方式;着力突出浓郁的数学味——让儿童充分体验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的理念,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相似文献   

10.
潘智 《生活教育》2014,(1):67-68
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重要还是数学化重要,一直是课改以来的争论焦点之一,还有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观点。不论哪一种理论,笔者认为都要从课堂、学生的角度加以认识:数学味与生活味都是课堂中需要添加的味道,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及适当的操作,在"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架起一台适宜的天平,让教师、学生和课堂都达到一种平衡,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日益更新。数学课堂渐渐成了学生的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等理念深入教师的心。可是反思、审视我们的课堂,一味地夸大生活和活动的作用,反而会让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失。我们不能让"生活味"取代了数学味,也不要让"活动味"掩盖了"数学味"。如何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数学味呢?一、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特级教师蔡宏圣提出:一个没有数学知识储备的教师,上出的数学课肯定没有数学味。在课堂上,教师无疑是主导者,在建构课堂时以本身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的学科,若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时过度夸大"生活味"和"活动味",数学课  相似文献   

12.
<正>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导致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逐渐缺失,缺乏数学情怀.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本质,更系统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有血有肉、富有生活生命色彩、充满"数学味"的数学文化课堂已势在必行.笔者以文化为视角,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外在数学文化素材,挖掘内在数学文化,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之余了解数学历史,感悟数学思想,增加数学文化品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课改初期所出现的过度情境化和生活化的倾向,我们呼唤数学课堂回归数学味,这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追求."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张兴华老师的话振聋发聩.于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数学内涵、渗透相关数学思想、彰显课堂数学文化品味,成为当下众多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加强专业进修、研习教材,以求得对于数学本身的深刻理解;我们打磨课堂、革新教学,力图让学生也能获得同样的深刻理解与体验.可是,我们忽略了儿童,忽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忽略了儿童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丁建平 《吉林教育》2007,(11):47-47
一、在课程整合中寻求和谐通过整合,可以让我们的数学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竭力在"文"和"理"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实现课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把非数学的或缺乏"数学味"的东西去掉,明确数学的特征,融入"数学味"的东西,关注数学本质,发挥数学魅力,让学生在具有数学味的课堂上收获得更完整。一、合理整合"生活味"与"数学味"数学教学必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寻找数学的影子,并在数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数学的"生活化"。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可设置一道开放题:两家公司招  相似文献   

16.
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的同时提升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具有"生活味"的同时更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1],这已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当儿童真正走到教育的中心位置,在课堂遇到"数学"后,经常发现许多课堂是有了"儿童"却没了"数学",在热热闹闹中数学被浅表化了。因此,基于儿童立场,探寻用儿童自己的经验世界、认识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感悟数学本质的有效路径,构建用儿童的浅显数学经验触摸数学深刻内涵的"深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习题的生活味""例题的情境味""方式的趣味化"。但是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正在逐渐被淡化。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的同时,不忘数学的浓、重、厚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展现课堂的数学美、数学味以及课堂情境等方面入手,挖掘并展示数学之美,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学生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