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做中学”、“探中学”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的同步发展,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环环紧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理论应用、军事实践和岗位特色。当前我国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战学研结合不紧密、个性化教育不足、学员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提高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建立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创建多层次的学员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印度理工学院概况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创建于1951年,是印度国家所属的一所大学体系,目前,印度理工学院共有7所分校,分别是卡拉格普尔分校(IIT Kharagpur)、孟买分校(IIT Bombay)、马德拉斯分校(IIT Madras)、坎普尔分校(IIT Kan-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且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IO是一种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主线”、“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基于项目的课内外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师范大学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和实践的多角度审视当前师范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师范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在于培养创新人才。经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师范大学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模式:即以“创新教育”为主体,从实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入手?开展创新教育;狠抓“创新环境”和“创新制度”两方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含职业教育、技术工人培训、技术员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通过界定,多科技术学校培养13年级以上高级技术员的体制、NIIT两年全日制培训体系与国际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授予学历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都具有对应性,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工程技术教育虽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但其职业化特征却显示出印度分离出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创新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现代化人才培养重要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以现代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以面向未来汽车工程师能力为导向,重点构建递进式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及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体系。搭建“三创融合”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得以驱动贯通。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创新人才科学内涵的认识,文章阐述了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5个特征,提出培养此类人才的基本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大工程观”教育观念;构建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工程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0.
“普通工科院校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针对我国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为目标,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充分结合企业行业标准以及专业自身特色,探讨构建了材料类专业“三课一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的材料类专业“三层次八环节”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利用地域优势搭建“2+5+N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群”的新机制。研究应用实践表明,研究成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近些年竞“奇迹”般地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占据重要位置。究其原因,印度理工学院在其背后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从印度理工学院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大的层面,分析归纳了这个学校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输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以创新为驱动,构建政策导向、体制改革、模式创新、协同发展和持续改进的顶层设计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强调树立“地质过程—力学机理—工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科创训练”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改革实践可作为交通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范本。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4.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南农业大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深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近5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的本质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其着力点要从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过程角度,弄清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应该具备的特征,然后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格塑造、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培养。常州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文章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及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举措。采用“四步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经过探索与实践,此模式在学科竞赛、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如何培养科创教育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实践创新的“四创五步”普通高中科创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广州市培英中学师生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凝练形成的,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方式和培养路径三个阶段。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五步”教学法、“四创”培养路径、“七种”创新方法、“六让”实施策略的科创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庆大学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了“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实施“研究生自主管理”、“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层次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等多项带有创造性的探索,构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重庆大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融合航空特色元素为导向,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实际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培养目标,打破一课一师授课体系,构建一课多师、内外循环、一二课堂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业与考试自主设计、自我命题、自行测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具有“独、特、优、尖”特色的新工科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高校担负起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握以“知识积累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从而构建21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工程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