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是人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未来是对人类充满诱惑的永远的共同彼岸,人类通过艺术虚构以超越存在,对现实作理想化的处理,“借以非真实揭示出真理的线索”.在假定的世界里收获身心的满足。虚构背面的这种潜台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就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任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应该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文教育,这一切为我们提出…  相似文献   

3.
追求生命的永恒是人类共通的理想,各民族神话中都有体现人类追求永生的传说。《山海经》被称为“神话之渊府”,在保存了大量神话资料的同时,也通过对增寿、长寿、长生乃至成仙的描述对死亡现象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4.
自然教材中有一些关于天体研究的课,构成“宇宙”教学单元。它们是《太阳》《月球》《地球》《昼夜现象》《四季的形成》《太阳系》《无限宇宙》等。通过这些天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体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现象,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精神,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书籍简介:《机器女孩》是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好书”获得者李姗姗的一部少儿科幻力作,由天地出版社出版,2023年获中国科幻最高奖“少儿星云奖”。作品探讨了未来机器人如何与人类共生的问题,同时普及了人工智能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除了描写人、狐、鬼的形象之外,写到神仙的短篇也不少,象《宫梦弼》、《神女》、《绛妃》、《巩仙》、《仙人岛》、《青娥》以及《翩翩》等,都是比较有名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神仙”、“仙女”之类的东西,但是关于“神”的观念却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就产生了。在原始社会,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解释,就幻想出有一种超人的“神”的存在,并且产生了许多美妙的  相似文献   

7.
假设你、我以及现在的人类,皆为“人类1.0”,在“超人主义”的大旗下,许多人正在考虑“人类2.0”的问题,他们的目标是让人类自己掌握进化的大权。2.0的样子英国《焦点》杂志不久前预测了数种未来的人类,它们与神魔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8.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古希腊青铜时期晚期的社会政治现象,同时也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的草原畜牧生产、种植业经营、畜产品加工和利用、社会生活等众多文化现象。为了现代草原文化建设,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如:虽然《奥德赛》是歌颂战争的英雄史诗,但渴望和平的愿望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古希腊神话在当时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繁荣要以生态和谐为基础;创造“荷马史诗”一样的文化精品,加快草原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 ,同时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 ,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 ,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的需求人文 ,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 ,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 ,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蕴涵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他从批《西厢记》的“圣叹”文字中表明文学解释是一种“自我理解”行为,必然带有读者的理解视域.但在他那里,这种理解视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中保持开放性.金圣叹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上升为对人生意义、人类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11.
汪鑫 《中学科技》2013,(9):14-15
《终结者》系列,是科幻电影史上描写机器人与人类对抗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该系列的第二部电影《终结者2》中,未来的超级计算机“天网”统治着世界,而人类反抗组织派机器人T-800回到20世纪90年代,保护当时还是孩童的未来领袖约翰·康纳和他的母亲莎拉。“天网”也派出了一个机器人——比T-800更先进的T-1000,企图杀掉在未来阻碍它统治世界的敌人。正邪两方机器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论的确立,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一、平等师生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时代终于来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显示,只要是人类需要用五秒钟来思考和决策的事情,就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熟能生巧”的传统工作在未来会被“精准工艺”代替,有人恐慌,有人兴奋。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类。但这需要人类充分发挥智慧、趋利避害,不让人工智能主宰人类!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过去”———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类历史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绵延不绝的链条 ,有过去 ,有现在 ,有未来 ,不断交替 ,永远向前。人类历史也像一条既浑浊又深厚的大河 ,河水分上、中、下三层 ,分别代表着现在、未来、过去 ,三者纠缠在一起 ,互相制约 ,同时并进。人类历史的这种不断递进性和相互交错性 ,决定着人的思想、言行的复杂性。绝大多数人受现实的制约和支配 ,生活在现在 ,而又面向未来 ;也有不少的人沉湎在旧的“套子”中 ,生活在“过去” ,总是同现在发生抵触 ;还有一些人是理想主义者 ,人在现在 ,但却生活在未来…  相似文献   

15.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不可忽视的又一种“追星”现象本栏编辑辛振镒编辑同志:时下对港台歌星的校园“追星热”渐至降温,但另一种“追星”现象又始露端倪。某电视台每周星期日晚都会有一个“星星人类”的节目,在中小学学生中收视率颇高。伴随而来的是《你的1993年》《你的1994年》之...  相似文献   

17.
奥斯本在《创造之秘》中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19.
从未来教育和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我们应该落实对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价值的高贵想象与勇敢承诺。本文围绕中国“天下课程”的教育智慧传统,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至“天下”,并将其课程化。具体而言,借助《孟子》《论自由》《共产党宣言》和《庄子》四部经典及其所蕴含的四重人类学视野,来融贯古今中外,以期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天下课程”,同时为面向未来的新人文教育提供哲学人类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论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念的确立,教师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平等师生观23人文教育主张教师不要在师生之间刻意画一条鸿沟,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