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国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当时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论争的结果,绝非共产党单面宣传的结果。在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以及中国是否需要阶级斗争的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但不同形式的讨论、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起初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的一种选择,并未成为救亡图存的首选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进步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过多次论争,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虽显零散,但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并非科学与玄学本身之间的论争,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争论。此次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运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马克思主义者介入后,揭露了科、玄双方所共有的唯心主义实质,具体分析了这一论战的性质,较为正确的阐述了决定人生观的因素、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使使论战进入更高的层次,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琼 《华章》2012,(18)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潮,马克思主义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这一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是源于两种异质文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相互交流,彼此融合,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扎根的的传播过程.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困境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文化观的理解也暗含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代表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独到见解,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宣传方式,都体现出瞿秋白高超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文化观的理解也暗含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代表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独到见解,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宣传方式,都体现出瞿秋白高超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性承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整体性重构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宣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探索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立体图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队伍、理论基础、群众力量和实践基础,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方面,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对早期中国工人运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对工人运动理论的探索李大钊探索工人运动的理论,与他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更多地或主要地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剩余价值论和马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媒介、渠道、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早期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三次论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其主要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评述,并对如何加强该问题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在南海的岛屿海域主权、经济权益和国际法地位,受到法、日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和侵犯,且愈演愈烈,部分岛屿一度曾被吞并。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统辖,大体可分为三期一续。即:一、承续前清朝(1911—1939年);二、日踞期(1939—1945年);三、国府收复期(1945—1950年);四、台湾当局恢复余续(1950年至今)。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海岛、海洋、海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运用报刊等档案史料对民国时期华北运动会进行研究,看出其二十余年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个质属性,即:民族危机日深,体育与救国并举;比赛内容日渐丰富,科技运用成为亮点;力量之美彰显,成绩斐然纷呈。因此,就影响力、持续时间而言,华北运动会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植物学会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社团组织,其创办目的是"互通声气,联络感情,切磋学术,分工合作,以收集腋成裘之效,并普及植物学知识于社会,以收致知格物,利用厚生之效"。该学会"以谋纯粹及应用植物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为宗旨,通过发行《中国植物学杂志》、《中国植物学汇报》,举办年会,开展实地调查,致力于自主开展中国的植物学研究,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1940年5月中国泉币学社在经过古泉学社、中国古泉学会中途停顿后终于成立。中国泉币学社通过出版刊物、召开研究会、举行例会、开办寿泉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途径,致力于钱币真伪的鉴定及收藏、钱币知识传播及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中国泉币学社为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在我国法学界直到上世纪末都是研究较少的问题之一,当然研究较少并不表示没有争论,事实上在法学界和实务界围绕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且一度成为热点问题,在这里并不赘述.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于2005年5月1日的生效,又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主要是关于陪审制度在司法系统中的运转机制和存在价值以及我国陪审制度的实施影响等。笔者这里想从另外的角度即从比较法的角度特别是从香港与内地陪审制度的比较来阐述这个问题,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差距,从而提出中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凸现的局限表明,中国经济须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存在多方面优势,它可以成为转向"中国服务"的主要途径.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在思想认识、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林莎 《英语辅导》2002,(2):12-12
Olympia, a beautiful small town in the south of Greece,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first holding the Olympic Games as long ago as 776 B. C.(公元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说士     
本文拟就士这个群体或阶层历史地考察它在中国社会上的传统地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给予适当的评价,作为史鉴。此次发表的只是全文的导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