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英汉被动句在结构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英语的被动意义主要用"be动词加上动词的语态变化"来表现,汉语被动句的被动意义主要由一些特殊词带出,动词本身不体现被动意义。英汉被动句的语用功能同样有异同点,英语用被动句表达多,汉语用被动句表达少,因此英汉被动句互译时要体现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介词在英语中运用非常广泛,词义活跃,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词义、用法,而汉语中的介词又较少,因而中国学生对英语介词的学习感到吃力。汉语中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英语中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的词”。从英、汉语对介词的不同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介词比汉语中介词使用广泛一些。下面我就介词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两方面进行对比,以示英汉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英汉否定表达法的比较与翻译李文革英语和汉语的否定表达法都是很丰富的,但英语在表达否定概念上,从词汇到表达方式都和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外。就词汇说,英语中表示否定的词比汉语多;按词类分,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按意义分,有全部否定、...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式英语和汉语都具有的语法特征,也是英语和汉语常用的句式。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被动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形成历史不同,所属的语言系统也不同,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积极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析,进而加强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了解。研究英汉被动句对比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不同,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深刻意义。本文从表达形式、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比较分析,以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被动意义大多由含有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但有时也借助名词、形容词、介词等一些非动词形式加以表达.本文列举了此种用法的几类词和词组,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的英汉互译余炳毛张玉如“把”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介词,其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它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这个特殊介词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英语中没有与“把”相当的词,而且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中,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名词性成分(NP1)、标志词后的名词性成分(NP2)、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NP3)均有自己的格属,比如受事、施事、工具、处所、结果、与格等。介词标志型被动句中的论元NP1、NP2之间有同一、领属、包含三种关系,动词的语义指向一般是NP1,但有时会有波动。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既然汉语的叙述倾向于多用动词,那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遇到原本应该由英语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时,汉语将如何转换。文章将通过对Anthony Hope所著的《曾达的囚徒》英译汉版本的分析探讨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的动静转换。  相似文献   

9.
英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的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是动词名词化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特点进一步促进了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和普通名词表达简练、凝重,大大提高了英语表达的客观程度,有利于本族语使用者更加注重重要信息,但给非本族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英汉翻译实践中,在句中做主语、宾语或表语的名词化结构通常要根据汉语语言的特点转换词性和功能,使原语语句由静态叙述变为动态叙述,以便在忠实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更好地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学习中,介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介词对于句子来说,起到连接各个成分的作用。介词在整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比其他词都多得多,但是,对于介词如何搭配和使用,很多人还是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本文对介词的含义和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分析和探讨了介词和其他词如何搭配。介词和各不相同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可以表达各不相同的意思,也可以表达一样的意思。而同一个名字、动词或形容词和各不相同的介词搭配,也可以表达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重动句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在句中重复运用同一个动词.本文分析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重动句可分为不带标记类重动句和带标记类重动句,其标记词有助词"得","了"和介词"到"等.并且分析得出动补短语V2C为重动句的语义重心,动补短语V2C对动宾短语V1O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多种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言类型的事实决定了这两种语言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汉英语中的主语(英语中形式主语除外)都是天然的话题(主位).英语的主语只有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才能担当,而汉语除了名词外,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小句)都能做主语,这就在翻译的时候产生了转换的问题.而汉语无主句的存在又直接导致了翻译时需要运用补充的手段来弥补主语的缺失.因此,翻译的前提应该是对源语和目的语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到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言形态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汉语属“词根语”、“孤立语”,这种语言的词本身不能显示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它们的形式也不受其它词的约束,在语法手段上讲究语序和虚词.而英语属“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语法手段是词的内部屈折,一个构成形态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无形态语”是汉语与英语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因素上对我们接受、使用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忽视它们的词类.汉语的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动词“学习”:  相似文献   

14.
日语和汉语形似而质异,实则分属不同的语系,语法和语序上完全不同。文章旨在探讨日语中动词的分类和用法,除了从语法意义上有无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过程来区分自动词和他动词以外.还可以从构句功能上是否能够构成被动句和使役句来区分自动词和他动词。  相似文献   

15.
存在句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句法现象。本文把英语里"there"引导的存在句与汉语中"v 着"类存在句进行对比分析,从其结构形式,动词特点及语法意义等方面讨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汉 语和英语的定语表示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如汉英的定语都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介词结构 (介词短语 )担任。然而 ,这两种语言的定语表示法也存在着各种差别。在汉语中 ,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定语 ,而在英语中 ,动词不能直接用作定语 ,需将其变成非谓语形式 :即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的形式 ,才能用来作定语。本文拟就汉英定语表示法作一比较 ,并对汉语定语的英译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名词作定语 :汉英都可以用名词作定语。一般都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汉语的名词作定语时 ,一般在其后加“的”字。而英语的名词作定语 ,一般要用…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时间表达特点来看,英语中,时间词语或其他成分只能是辅助性的标记,动词才是时间表达的必要条件,不可缺少。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有使用的强制性,而汉语中表达时制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动词后加语法词语,时间词语、补语等成分等都可以表达时制。"了"表示"先时",先于参照点的时间。英语的所有动词都有过去时的形态变化,而"了"的运用得受动词的性质或句子情况的限制。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了"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8.
多词动词系指“动词 介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 介词”等固定搭配词组,同一种搭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多半不是该组成词本身含义相加的总和。多词动词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多数可由一个单个动词作为同义词。如:  相似文献   

19.
汉、英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在谓语的使用上更为突出。汉语的谓语可以单独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介词等构成。相比之下,英语谓语只有动词性谓语,因此在汉译英时由于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难免会出现谓语负迁移现象,即以汉语语言结构转译成英语。分析汉、英谓语各自的特点,简述由此产生的谓语负迁移现象,并结合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探讨了避免汉译英谓语负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语介词起着广泛的联系词语的作用,是英语中异常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介词“as”作为引导词构成的“as”介词短语既可用作宾语补语也可用作主语补语,多见于用在动词之后,发挥其在英语句子中的句法功能.然而,众多的语法专著极少有在词法章节中举例论证介词“as”短语用作补语的语法功能,然而,实际教学的英语材料里却频频出现用作句子补语的“as”介词短语,因其“貌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为此,针对从实际教学中采集的实例,着重论述和阐明“as”介词短语用作句子中补语的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