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风》2021,(1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土木与建筑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综述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为目标,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突出工程创新理念,构建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路径与方法。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9,(11):111-112
从国家和社会需求出发,以适应新时代下新的经济模式对新技术人才需要为基础,并以我国工科教育规模之庞大为事实,指出"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发展内涵,具体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转型升级需遵循的原则,并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案"、"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内涵"、"教学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举措,旨在为相关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莹 《科技风》2023,(25):158-160
本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着手,对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新工科课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指出新工科课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工科课程人文精神教育的新内涵;通过修订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助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5)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发展背景下,理工科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造技术、创业能力的"四创"型人才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院校发展特点,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从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融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及参与学科竞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9)
我国的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科技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才,但是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学术专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精英人才。"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并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优势及提高工科院校研究生自身"立德树人"的意识等几个方面探究工科院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10)
本文在分析目前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制约因素基础上,对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及新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的指导平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提供指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办学方向、专业发展态势,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工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章针对《通信电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融入"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对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较高要求。课程思政要求发挥大学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探索如何创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大学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的机械专业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13)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应用型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民族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育资源、教师和学生三个工科教育主要环节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院校工科教育改革中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进而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院校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民族院校实施工科教育改革和培养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科人才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工科"建设,对理工类综合大学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新要求为起点,分析"新工科"思政教育中的问题,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明确思政教育新概念,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借助新传媒技术进一步掌握思政教育新动态,共同促进"新工科"建设中思政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12)
现如今,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人才,高校在开展物理课程时,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重视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优秀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契合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多样化人才。本文结合新工科背景、建设理念和基本要求,重点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多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掌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开拓创新,培养"双创"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业态、新模式的"轮机新工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该文着眼于轮机工程专业船舶电气类课程教育现存的弊端,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合理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混合式实践教学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我国航海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探索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出将专业实践教育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创新成果,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以建筑类专业为例,提出"332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制定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专创融合"教育思路。加强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16)
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考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新工科教育的一重大目标。本文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目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为高等院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兴产业的诞生,对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应运而生,"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新工科建设中,培养人才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自拓展的知识结构、设计思维及技术理解力和领导力,是其核心和内涵。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成为高校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