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能制造是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在新工科背景下,探讨传统机电工科高校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探讨智能制造专业相关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2)
新工科建设,其主旨是进行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以更高效手段培养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所以要进行专业的课体系改革建设,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和开发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为目标,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突出工程创新理念,构建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路径与方法。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1)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以及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新工科人才产生了新的知识界定。在新经济和新技术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的综合型新工科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只有在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出既在专业上精深钻研,又能够对跨学科知识全面融合的人才。由此可见,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土木与建筑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综述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7.
作为培养新工科产业硬件基础支撑人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因其重要性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工科技术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现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改革成效,教学评价体系要适应新工科产业的发展,通...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1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改革、体制等研究以下四部分内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共享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策略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我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为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印军  陈鹏  杜彦斌  李健  朱琪 《科技风》2024,(9):129-131
智能制造专业是高校新工科重点发展方向,为了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要求,重庆工商大学建设了以智能制造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理念的数字孪生智能产线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将智能管理、数字孪生、先进制造等技术和理念贯穿到产品设计、产线设计、加工制造、仓储管理、物流服务等各环节,实现数字孪生体与产品生命全周期相对应的仿真模拟,构建完整的智能制造专业实践课题系统。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开展智能制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设计了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与"双一流"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国防军工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竞争方式、竞争内容、竞争程度、竞争空间将大不一样,需要在基于新工科的专业内涵及其发展路径开展深入的分析,明确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符合新工科人才要求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航天专业特色,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改革实践。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教学方式,组建了跨专业的综合毕业设计团队,重点阐述了毕业设计选题、教师学生双团队组建、过程管控、和规范考核等方面的实施策略。通过团队内不同专业学生的协同工作,使学生学到更加具有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多领域联系更加紧密的知识。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志刚 《大众科技》2021,23(4):115-117
文章介绍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特点和现状,构建了阶梯递进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多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阶梯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维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陈祥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0):108-111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梳理新工科、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教改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发展方向,探索构建一种项目引导、创新驱动的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设施,以跨学科前沿项目引导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先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推广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基础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但目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混淆、教学与实践操作割裂、实验教学平台资源稀少等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具有合格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本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实践仿真教学平台,探究数字孪生驱动协同的混合教学实践模式,构建材料成形技术课程虚拟仿真模型与数字孪生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总体设计,展开平台建设与混合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10)
本文在分析目前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制约因素基础上,对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及新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经验,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新工科新要素整合,强化共识,增强辐射,通过科研融入、双创融入、协同育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并可借鉴应用于同类专业中。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融入"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对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较高要求。课程思政要求发挥大学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探索如何创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大学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的机械专业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0)
针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现场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在我校工程实训中心进行了机械维修类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强调工程应用的实践性,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变为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