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以新的视觉来看等《红楼梦》的结构布局、情节线索与书中人物之关系,则不难看出曹雪芹在艺术构思时,着眼点主要不在故事情节,而在于人物,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于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以相互关联所形成的人物体系作为全书布局的框架。其中包括以贾宝石和王熙凤各自为中心的两大人物体系。全书结构艺术的总体特色是:以人物的身分、地位和性格、命运为主,以展示贾府由盛至衰的发展趋势为辅,“情”与“事”经纠纬交错,贯通交汇,形成总汇万状的结构格局,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实人生,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有影戏之说,戏与影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探讨戏曲唱段与电影悲剧之间的这种关系,首先要洞悉电影内外人物的命运悲剧,假以戏曲唱段的参与,可以从性别置换和性别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潜藏于命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物的性格悲剧,常常表现为同性之恋与异性之爱的纠葛。电影中的戏曲唱段与电影中人物悲剧的形成之间有着内在的结构和纹理,本文试着通过对戏与戏、影与影、影与戏的探讨,发现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了解“智取生辰纲”在全书中的地位———水浒英雄由个人反抗转入较大规模的群体联合反抗的一个转折点。2.比较中国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双线叙事的结构艺术,写作时从中汲取营养。3.比较杨志思想性格发展与书中其他人物(如林冲等)的共性,从而深刻领会《水浒》的要义在于一个“逼”字。4.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以了解作者塑造杨志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法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由此了解杨志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2.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了解作品白话夹杂方言的特点。3.理清明暗两线,…  相似文献   

4.
戏剧教学必须在“角色演读”或“台上演做”的基础上下功夫。因为角色扮演可以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能让学生将自己置于剧中人物的位置之上,艺术地展现人物相应的行为特点、内心感受,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验人物的欢愉与悲戚,从而达到与人物心灵相通,情感相应。因此搞好角色扮演是进行动态性戏剧教学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寓意之深,真是令人赞赏。《红楼梦》的人物命名,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上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以《红楼梦》中的人名为研究对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从六个方面探索其寓意,从而更好地去把握《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据统计,全书共写了大大小小975个人物。作者在给人物命名时,将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局等结合起来,使人物的姓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颇具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有关《金瓶梅》之叙事艺术,学界研究颇为广泛深入,然对小说围绕翡翠轩与葡萄架这两个特定场景结撰叙事则殊少关注。兰陵笑笑生用翡翠轩衬李瓶儿之富丽,借葡萄架喻潘金莲之淫贱,以特定场景影写人物性格命运、布局小说间架结构,从而创造出明清家庭小说特有的场景书写模式。自《金瓶梅》后,以特定场景刻画人物、结构全书的方法被后世的世情小说借鉴和发展,《林兰香》将居所场景与人物品行相联,但着力稍显生硬,直至《红楼梦》方入至臻之境。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结构艺术从意象结构、人物结构、章法结构上都表现出圆形的特征。把诗歌、散中广为运用的表现手法——意象移植到小说中,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对应意象,其结构总是一个个正反复合的圆,并在意象结构的对立统一中体现美。人物叙述、镜像结构、矛盾性格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结构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环形视角。人物的对映互照和形象的矛盾张力,产生了人物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张爱玲小说结构艺术的圆形特征还表现在章法结构的布局上都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技法教学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技法的过程才能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积极创新和形成正确审美观与健康情感的过程。一、随堂欣赏,让技法学习成为理解艺术的突破口造型之美在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形式美的实现离不开艺术表现的技法,美术创作过程就是“美”和“术”的统一过程。构图布局、笔墨线条、色彩处理以及虚实、浓淡、疏密的对比、协调关系的艺术处理,统一与变化的把握等艺术手段,既是技艺的又是审美的。对艺术…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有互相交错的两大结构:一是形而上的宿命结构,掌控着全书的情节走向和主要人物的命运,一是形而下的写实结构,具体叙述描写情节和人物。写实结构的构成和功能,有两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主要层面:人物关系结构是以宝玉为中心形成的类似于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以其与宝玉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而故事情节结构则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变化演进。其骨干是三个互有联系的主要情节线索,而其演进的过程形成了几大情节单元。而每个情节线索和情节单元都经历了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相互之间形成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全书的总情节走向其宿命结局,呈现出群峰连绵奔簇的样态。  相似文献   

11.
毛淑敏 《文教资料》2011,(31):104-106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含义是什么:悲剧由六个成分组成,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最为重要,其次是性格.最后是思想;情节的布局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情节要具有整一性,二是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一反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主人公犯错误,即“过失说”;在悲剧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上,观点与柏拉图相反,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美德的形成。以上内容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红楼梦》第五回囊括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晶,是全书的总序幕,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无论从取意还是构思来看都要高明得多。作者通过警幻判词和红楼十二曲,概括介绍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十六个主要人物的生平、遭际和命运,流露了对那些“不幸”人物的同情,表达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见解,它与全书主题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他在卷首第一回中声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梢加穿凿,至失其真。”这种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明显地表现在全书的结构和布局上。《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为中心展开描写,组织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其中不仅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且人  相似文献   

14.
作家塑造悲剧人物,既可以用宣泄式的外向艺术表现手段,直接地让人物痛快淋漓地申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也可以用沉郁式的内向艺术表现手段,即通过“无言”的描叙来显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性格。巴金在长篇小说《家》中所塑造的钱梅芬这个人物形象,即那位哀楚动人而终于殉葬于封建礼教的梅小姐,就以“无言”之态显示出深沉的悲剧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创作论是《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精华所在。全书五十篇,《神思》是第二十六篇,又是创作论的首篇。按照全书的编排体系,应是创作论的总纲。神,指构思时的精神状态;思,指创作构思。《神思篇》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论述了创作的全过程;构思以想象为中心,论述了文思与表达的关系。可见本篇在于论述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新颖而别致。作者以淡泊恬静的心境,用独特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清新隽永的艺术世界。小说的语言既追求鲜活的“俗味”,又追求精妙的“雅味”,繁简得当,充满诗情画意。小说的文体追求散文化特征,淡化传统的人物、情节、布局等小说观念,显得轻松自如,而又蕴藉深厚。汪曾祺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其文化精神是源于道、儒、墨家精神的三重组合,其中又以道家精神作为底蕴。当作品在表现小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时,主要呈现道儒互补的精神结构;而在表现小劳动者类型的人物时,则呈现为道墨相合的精神结构。小说从语言、文体到文化精神都体现着“和谐”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7.
微阅读之微,在于篇幅短小,在于解读精细、精微.微阅读的目的在于唤醒、探究、指导学生去阅读,但绝不能替代其阅读.教学《子夜(节选)》时,从一个细节——“吴荪甫的失败”入手,带领学生探究“为何失败”“败在哪些方面”“失败之后的选择”等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性格、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不同的颂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以女人们的“争宠”为切入点展开矛盾冲突的 ,但两者所遵循的法则是截然不同的。由于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与审美情趣的改变 ,小说与电影中 ,分别形成了同一命运、同一姓名、同一环境但却不同性格的两个人物。  相似文献   

19.
细节是形成作品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构筑艺术作品的基本部件。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度往往是同表现他们的细节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丰富的细节性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