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迪 《东南传播》2016,(7):124-125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阅读模式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低碳、环保、成本低,便于存储和携带,电子阅读具有传统纸质阅读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本文就电子阅读模式"长"、"短"特征,探讨如何适当运用电子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2.
珞珈 《出版科学》2010,18(3):1-1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向人们展示着铺天盖地的知识和信息.全民阅读并不缺少阅读内容,问题在于需要提倡、鼓励阅读什么内容. 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内容因人因事因兴趣爱好因环境变化而异,阅读内容的多样性是阅读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阅读需求、阅读效率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读物内容、读物的时效性及读物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有了多样化及多元化的要求.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数字化阅读的定义、阅读的方式及阅读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青少年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总结和归纳出青少年数字化阅读的新内涵及特征,并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数字化读物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揭示"互联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特征和新领域,以及读者阅读行为的变化,指出图书馆应顺势而为,采取措施积极地应对,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在未来信息服务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用户的生活被各种形式的信息充斥着,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增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为了实现流量变现,助推内容创业,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微信于2015年开通了微信阅读打赏功能,之后微信阅读付费机制也随之呼之欲出,移动阅读趋于付费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近。本文主要对移动阅读付费的现状、原因、作用等进行阐释,最后对移动阅读收费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何芳 《兰台世界》2017,(17):90-92
随着互联网教育和全民阅读的推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久的学习和阅读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作为资源获取平台的必然选择。论文梳理了"互联网+"环境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现状和推广意义,并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几点创新策略,紧密围绕读者需求,把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做到极致,以期推动全民阅读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数字阅读的交互体验设计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以纸质阅读为主的行为习惯.数字阅读带来了信息获取、反馈和交流的同步、即时、便捷,同时还超越了单一的信息载体——文字,以触、视、听多种感官结合的交互方式打造全新的阅读形式,实现了阅读的交互体验.本文重在解读数字阅读的创新型交互体验设计和其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读者阅读方式从纸质图书阅读向移动阅读转变.介绍了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和成因,分析了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碎片化阅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服务创新:利用微博、微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学科馆员引导深度阅读;数字资源有效整合;利用移动图书馆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开展MOOC专题服务.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而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增多,也进一步促使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唯有不断创新,广播节目才能获得受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网络阅读共享是指读者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的以文本阅读为主体的阅读推介、分享、评价、传播的活动。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加剧,当前逐步形成了几种比较有特色的网络阅读共享模式,这些模式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满足了不同网络读者阅读、发表观点、分享阅读体会以及知识扩散传播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内容共享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新型的阅读关系和新的问题与挑战。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十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互联网十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大众的青睐.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文化储备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十阅读”时代有利契机,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团队合作,联合社会力量以及建立“互联网十阅读”推广活动评价体系等策略,提高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推动图书馆阅读活动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非线性链接、跳跃、开放性、超媒体等为特征的网络超文本阅读成为大众阅读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之一。为了了解网络超文本阅读与纸本阅读的差异;分析超文本对阅读及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对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超文本阅读将阅读范围从文字材料扩大到多媒体,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更有利于信息搜寻,但这种倾向于快速浏览的阅读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迷失感,而且面对与学业相关的阅读时仍以纸本阅读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王唯贤 《出版广角》2015,(12):92-93
手机阅读是以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依靠互联网传播技术进行的阅读方式,是大众出版高效、便携、多渠道拓展商品价值的体现.手机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更加高效、快捷,是大众出版、营销的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互联网时代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笔者针对上海理工大学在校生电子书阅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互联网的普及把大学生带入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存的时代,调查发现,大学生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已占据一定的优势,大学生阅读也出现了碎片化现象,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浅阅读"倾向,电子阅读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也越多,同学们使用电脑和ipad等电子阅读产品较多。在互联网时代,要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专业和学术类文献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大学生思考和记录下好文字的好习惯,要合理引导大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亮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1,(4):111-112,115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快,人们需要读的书越来越多,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有不少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可资借鉴,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读物,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技巧,阅读将是非常快乐且容易的事情。按照阅读程度的深浅可以分为浏览式阅读法和精研式阅读法,这两种阅读法是任何人在阅读中都绕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16.
韩晗 《出版广角》2016,(23):28-31
文章选取首都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2015年借阅排行榜单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互联网+"语境下,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舆情、技术的双重影响,使北京地区的公众阅读呈现从全民阅读向市民阅读转型的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在"互联网+"语境下,互联网舆情及技术对北京地区公众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舆情、技术是全民阅读向市民阅读过渡的催化剂,这一特点在以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宋凯  余益飞 《图书馆杂志》2012,(9):53-57,66
阅读作为人们一种古老的获取信息与知识方式,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于各种终端的移动阅读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论文首先分析了移动阅读的概念、移动阅读时尚的概念及特点,然后通过移动阅读时尚的调查问卷来了解目前的移动阅读情况,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移动阅读现象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互联网兴起,数字技术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其中一个重要嬗变,就是由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深阅读方式转向了新媒体时代浅阅读方式。随着微博的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出现了新的嬗变,由以前注重浅显、娱乐的浅阅读方式,转向了微博时代追求速度和碎片性的瞥阅读方式。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因素、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及社会和时空的碎片性。微博瞥阅读满足了人们追求简短的阅读心理,增加了人们阅读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即时传播,对微博的叙述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寻求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阅读寻求行为角度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移动阅读用户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浏览器和客户端软件、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等无线网络获取读物,通过随意浏览、导航、检索、社会化推荐和广告寻找移动阅读内容;用户选择的主要移动阅读服务机构是电信运营商和知名传统互联网服务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传统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也较受欢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推广力度,基于用户的移动阅读寻求行为特征,开发与优化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加强移动阅读服务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当前社会,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无法逃避,就是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们应该选择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