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2年 4月 2 5日至 2 6日 ,美国盖蒂保护所提姆·韦伦所长、珍·玛丽·条顿尼柯副所长、高级项目经理柯瑞斯·凯丽女士一行 3人 ,与提前到达敦煌莫高窟参加“莫高窟壁画保护研究”和《中国文物保护准则》合作项目的该所首席项目专家内维尔·阿根纽博士、顾问林博明博士 ,对中美合作保护莫高窟项目进行了考察。在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李最雄副院长及有关人员的陪同下 ,提姆·韦伦所长一行详细考察了莫高窟窟顶流沙治理研究项目和第 85窟“壁画保护研究”合作项目工作现场 ,并在现场进行了讨论。樊锦诗院长、李最雄副院长还同提姆·韦伦…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歌一开始选取一个典型的意象“脚印”,用简练而传神的笔致,定格了一幅意蕴隽永的镜头。流沙中“我的脚印”,“轻轻一抚”,便被“抹平”了。“轻轻”一词,既符合流沙流动的形态,更让人感叹“脚印”失去之轻易。并且,“抹平”不同于“覆盖”,风沙覆盖了石头,抹去风沙,石头还在,而存于流沙之上的“脚印”,它再也不可以复原了,像被冲毁的胶卷。不仅不可以复原而且不留痕迹,圆明园毁了,还有废墟可以瞻仰,流沙抚平了“脚印”,来“一阵风,细沙如水,一切便都归于原始”,连可以探询、追忆的蛛丝马迹都没有了。“不是无人…  相似文献   

3.
春风乍起,又到了沙尘暴飞扬的季节。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其中对交通运输造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千万~1亿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  相似文献   

4.
<正>稍知道敦煌莫高窟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那个姓王的道士。他本是湖北农民,为生计而逃荒,几经周折,受戒为道士。到了佛教艺术的圣地后,依着信仰,怀着虔诚,倾力维护和修缮元代之后就被世人淡忘的莫高窟。由于大自然的侵蚀,壁画的颜色已黯淡,他给涂上大红大绿;流沙掩盖,他亲力亲为,进洞清理,这才发现了藏经洞;发现之后,四处奔走,苦谏劝募,毫无回  相似文献   

5.
脚印     
流沙轻轻一抚便抹平了我的脚印又一阵风,细沙如水一切便都归于原始不是无人到过这里是流沙抹平了太多太多的遗痕历史,只在纸页留下身影这里,一切都被风沙占领长天覆拢黄沙时间深处,喘息着先行者的脚印(选自《人民文学》)脚印@雷抒雁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2 0 0 2年 6月 1 8日上午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率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部分成员 ,在副省长郭琨、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及酒泉地区、敦煌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敦煌莫高窟参观考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陪同钱正英副主席一行参观了洞窟、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并就莫高窟的环境保护、大泉河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大泉河防洪应急工程、莫高窟整体景观、窟顶生物治沙工程、石窟保护等向考察团作了汇报。钱正英副主席一行对敦煌莫高窟的…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曾历经自然和人为的严重破坏和文物流失。解放后,党和国家对莫高窟保护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60年代,国家文化部徐平羽副部长率领敦煌考察组前赴敦煌实地考察,以其多年的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的丰富经验,果断抓住时机,对莫高窟进行抢修,使得大规模的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包括栈道修建,在多方努力下,于1966年7月基本竣工。其抢救敦煌莫高窟的事迹至今为人缅怀。  相似文献   

8.
所谓风沙活动 ,就是在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入大气之中 ,处于悬浮状态 ,借助于气流移动到数 10公里至数万公里以外。根据卫星遥控监测结果 ,亚洲大陆的沙尘可以横越太平洋 ,到达美国中部地区 ,颗粒稍大的沙粒 ,在地表作跳跃式运动 ,粗沙则以滚动的方式前进。沙尘和沙粒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 ,随风起舞 ,形成飞沙走石。风沙活动的结果 ,使地表的沙物质不断流失 ,造成地表粗化 ,最后形成戈壁。风和沙是产生风沙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防治风沙活动的基本方式就是想办法固定流沙 ,降低风速 ,增…  相似文献   

9.
锁阳城遗址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址之一.通过对锁阳城遗址保存现状调查与分析,查明锁阳城遗址主要存在风沙危害、降雨危害、植物危害、原有设施和遗址景观不协调等环境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治对策:进行PS表面防风化处理,剪除危害墙体的植被,拆除遗址区小道上的水泥石板和红砖而改为木板路,遗址区高压电线改为地埋,规范参观路线,设立相应的服务设施等,并建议遗址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开展气象、风沙、文物本体病害等遗址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孙儒1962年8月文化部“敦煌莫高窟考察组”在莫高窟考察期间,当了解到石窟严重病害的情况后,决定进行石窟加固工程。同年11月20日文化部在致甘肃省文化局的文件中提到:“关于崖壁加固工程,文化部党组已报请总理拨给经费和材料,设计...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祖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艺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敦煌艺术是指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组古代石窟艺术遗迹。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50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荒漠戈壁中。那里有一道深广的河床,河床东岸是起伏不平的砂丘,西岸是陡立如削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西岸崖壁上。莫高窟全长1618公尺(约三里),分为南北二段,有壁画和塑像遗存的洞窟,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段,占据了近1000公尺的崖面。洞窟的布列很象蜂房,密集而错落有致。在它全盛时代,窟室曾多达千余,窟外并有木构的廊道相连,非常壮观。由于千百年来风日侵蚀、岩石坍塌、流沙掩埋和人为的损坏,洞窟数量已大大减少,木构廊道更荡然无存(只留下五座唐、宋时代的窟檐,已成为我国木构古建筑的环宝)。据敦煌文物研究所1957年统计,现存洞窟数为480个,包括北魏23窟、隋95窟、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围绕莫高窟遗产价值,重点阐述管理和监测在保护中的重要性,论述了莫高窟遗产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以环境、文物本体、安全防范、游客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莫高窟监测体系.莫高窟的管理和监测,对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莫高窟崖体砾石层的成因分析,分别阐述了大泉河河流阶地的分布与河床演变、大泉河洪水对莫高窟崖体的破坏以及莫高窟崖顶坡地雨水汇流对崖壁上层和中层的侵蚀.结论认为正是大泉河洪水与大气降水对莫高窟崖壁上下夹击,造成了莫高窟崖壁上所开凿洞窟的坍塌.根据这些遭到破坏的洞窟残迹推测,莫高窟南区部分崖壁下层、中层、上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水侵蚀,而莫高窟北区崖壁的水侵蚀更甚.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壁画受到起甲、酥碱、疱疹等多种病害的破坏,病害的产生与崖体中盐分的运移有关,深入研究莫高窟崖体砂砾岩中盐分分布特征,对科学防治莫高窟壁画病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莫高窟第108窟西壁崖体砂砾岩中盐分和莫高窟崖体顶部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盐分调查,发现莫高窟崖体砂砾岩中盐分种类主要为硫酸盐和氯盐。整个崖体砂砾岩中盐分在大范围内分布较均匀,但在临空面出现了盐分集聚现象,在洞窟西壁和崖体顶部以下0.5m深度范围内盐分含量很高,平均为2.0%,最高为3.5%。本文首次从较深范围内对莫高窟崖体砂砾岩中盐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为以后莫高窟壁画盐害分析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安迪尔古城遗址,处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荒漠之中,自然环境恶劣,遗址常年受到风沙掩埋及风沙侵蚀、雨蚀、基础掏蚀、裂隙发育的危害,遗址破坏严重。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遗址土的基本性质。通过对遗址病害的调查分析,初步提出了 PS 防风化处理、基础区砌补回填、遗址底部散水处理等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12日下午,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报告厅举行了“莫高窟游客中心运行方案讨论会”,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常务副院长王旭东、副院长罗华庆以及院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讨论会。还邀请了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首席项目专家内莫·阿根纽(Neville+Agnew)先生、高级顾问林伯民先生参加此次讨论会。
  会议主要围绕“基于游客中心的莫高窟开放模式”,对即将建成和开放的莫高窟游客中心的运营模式中游客参观与游客接待的各个环节展开讨论。罗华庆副院长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莫高窟游客中心建成运营后,游客参观莫高窟的一般流程、莫高窟参观流程和部门职能、莫高窟参观系统的组织结构、莫高窟参观指挥体系等。罗院长汇报结束后,大家对游客中心建成后即将实行的新的游客参观流程中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三北”防护林工程 地跨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7000km,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2%。该工程始于1978年,建设期为73年。它是以生态办法解决我国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的跨世纪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被国际上誉为“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壮举”。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于1989年在沿江11个省200个县全面展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著名的“南大像”,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5窟“北大像”的第二大像。此窟后经晚唐、西  相似文献   

19.
对220千伏送电线路运行中线路沿线地质、气象基本情况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拉猫塔(LM)拉线松弛分析与风速;风沙对塔基础和拉线的危害及防止风蚀方法;洪水对送电线路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鸟类对送电线路危害及预防措施;赤峰地区送电线路历年登杆检查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关于莫高窟外貌变迁,五十年代初,宿白等专家进行勘察,并发表了报告。六十年代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曾进行考古发掘,在底层洞窟前发现一大批窟前殿堂遗址和遗迹,我们对窟前的变迁有了新的认识。一窟前地面、河床、台地的变迁莫高窟开窟以来,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窟前地面升高,河床东移,台地扩大。隋唐以前,洞窟凌空开凿,窟前地面远比现在地面低。根据较为典型而且挖得最深的第53—55窟区段的窟前地层堆积和崖面遗迹来作说明。第53、55窟窟前殿堂遗址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