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我教《背影》安徽铜陵五中李茂堂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  相似文献   

3.
<正>一.诗歌导入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所表现的感情是真实的,抒情方式是蕴藉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领略出隽永的味道。《背影》是体现朱自清真实蕴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之一。《背影》创作于1925年10月,也就是作者从南方到清华大学任教后。记写的事情却是八年前父亲送他北上读书,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多少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父子之爱这个永恒的主题。散文的构思角度不同一般,语言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在叙…  相似文献   

6.
读《背影》     
一读《背影》是在课堂上。那天的语文课让我终身难忘。随着刘老师舒缓、低沉,然而满含感情的范读,同学们都沉浸在了课文内容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刚开始时还没有什么,当老师读到父亲的“背影”出现在月台上的时候,教室内有了抽泣声,有的同学开始擦眼泪了;等到老师的范读结束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自已了。透过泪水,我看到刘老师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赞颂母爱的圣洁和伟大,这没有错。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父爱的存在……”二读《背影》是在课间。下课了,我把自己“锁”在了座位上,再一次拿起课本。“事已如此,不必难过”,“不…  相似文献   

7.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8.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本文以体认《背影》作者情思为例,利用回忆性散文“这一类”的“二我差”,对《背影》“这一篇”的特点进行解读。首先通过阅读文本,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分清“二我”;接着,分析其中“二我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聚焦二我矛盾,追本溯源,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此来探究叙述者的叙述意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  相似文献   

9.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11.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12.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3.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这篇文章(指《背影》)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例话》)吴晗“一《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他  相似文献   

15.
首先,为什么是背影?年青的生命,发扬蹈厉,云霞绚丽.而生活终归是散文的,其琐屑繁复万干隐痛与干变万化的情绪总如平静的水流之下暗潮汹涌.所以,散文总是易读而难进;至若内敛质朴、平实道来如朱自清之《背影》,就更难通感同情了. 倘没有三十年以上的人事裹挟,终归会对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视而不见,见而无感.而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正是若干背影的叠加与消逝.当他出现时,我们多不以为意;当他消逝时,我们多心怀恻隐而不细究;只有当自己也渐成他人的背影时,才始知这其间的深创巨痛.无论仇怨,无论爱恨,无论寡淡,无论复杂单纯,我们每个人终归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背影,直至成为自己的背影.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我们才能对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他人背影心怀怆然,难以言说却又不能不有所言说.  相似文献   

16.
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  相似文献   

17.
蔡丽华 《考试周刊》2013,(96):30-30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的就有三篇,每个年级一篇,初一《春》、初二《背影》、初三《绿》,从风格上讲,《春》与《绿》相近,而《春》和《背影》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如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后者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成熟中年。  相似文献   

18.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多年前作者之父在浦口车站送其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在上本课的时候.当笔者刚把“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说完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背影》结构太简单,简直就是平铺直叙,事件也平淡,男儿有泪不轻弹.文中的几次流泪有些做作.让人不能自然接受.算不上什么‘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20.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任谁读了都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人认为它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爱和真挚淳厚的人情美,有人认为那是儿子对劳碌奔波的父亲,充满一种溢于言表的挚爱,对于在旧社会里曾经流离颠沛过的人们可以产生一种相当狭窄的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共鸣;有人则认为是对黑暗社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异化状态的不满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