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平桥,是我国南宋初年所建著名石桥。又称安海桥、五里桥、安平西桥、西桥等。在今福建泉州市晋江安海镇西南,跨越晋江、南安两县之间的海湾。整座桥体用花岗石砌筑,结构严谨、工程浩大,全长达四里余,为当时最长的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末,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铁路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铁路权被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排拒铁路外资、收回路权成为民族潮流,这推动了晚清出现了商办铁路的高潮.在此时代背景下,闽省绅商为反抗和杜绝法、日等国对本省铁路权的觊觎和侵占,成立福建全省铁路公司.此后,福建铁路公司开始具体筹议商办漳厦铁路,组织人员,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路款,完成路段嵩屿站至江东桥站实现了通车运营.但江东桥至漳州段线路则因路款见绌,被迫停工.至民国初年,漳厦铁路被交通部接管维持.  相似文献   

3.
《野叟曝言》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僧徒形象。总的来看,小说中的僧徒基本上都是以奸邪淫恶的面目出现的。作者以韩愈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自居,以“扫除二氏,独尊圣经”为已任,文素臣救弊图治、崇正辟邪的丰功伟业,正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相似文献   

4.
心静如竹     
南山寺中,僧徒众多.其中有一个和尚年纪最小,资质也数他最差.小和尚终日苦思如何改变自己,却不知怎样去做,心情愈加愁苦.  相似文献   

5.
心静如竹     
南山寺中,僧徒众多.其中有一个和尚年纪最小,资质也数他最差.小和尚终日苦思如何改变自己,却不知怎样去做,心情愈加愁苦.  相似文献   

6.
四七五台山圣迹山水图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境内,风景秀丽,适于隐居修道。许多僧徒入山建寺修行,使五台山成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远处我国西北的敦煌僧徒们对五台山神往崇敬,因此在莫高窟里画有五台山图。  相似文献   

7.
肖克文 《中国教师》2009,(24):40-41
<正>据《云门匡真禅师广录》记载,云门文偃禅师曾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日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表示不知。云门道:"日日是好日。"宋朝的慧开禅师特别为云门所说的"日日是好日"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  相似文献   

8.
据《云门广录》载,云门禅师曾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不知道。"云门:"日日是好日。"宋朝的慧开禅师特别为云门的"日日是好日",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  相似文献   

9.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1.
福建有多种地方志记载福清少林寺,因此福清历史上确有少林寺院,这点学术界已无异议,但是史籍中到底有没有有关福清少林僧的记载,则众说不一。本考证宋代的少林德诚和少林妙嵩二人都是福清少林僧,另外,对与他们关系较密发的两位沙门师友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僧人的故事,从他们与名士清谈、交游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佛理研究的深入以及佛教在当时的传播情况。以《世说新语》为基础,去考察当时僧人的文化素养,与名士交游的情况等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佛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很多材料,从中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当时佛理与玄理相互渗透、僧人与名士共入一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滓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一生交往的僧人很多。崇佛是谢灵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谢灵运与当时两大僧团均有交往,且与其领导僧人关系殷密;谢灵运旗帜鲜明地支持顿悟派提出的“顿悟成佛”说;虚心向僧人们学习有关佛学理论与梵文方面的知识,用以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相似文献   

19.
佛经中的事项、概念,常冠以数字。数字"七"同佛教的关系,较其余数字更加密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人们普遍把"二七僧"解释为"二十七名僧人"。其实这是用乘法来表示数字的,二七一十四,"二七僧"是十四位僧人。如果真是二十七位僧人,古代的文字表达要说成"二十七僧"或者"廿七僧"。  相似文献   

20.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