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培养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将从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向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转变。那么,在体育院系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如何去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改革呢笔者就成都体育学院1990年到2000年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教学大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全国其他体育院系进行了调查,认为目前的健美操教学课程设置与当今健美操发展存在着相互矛盾,尤其是体育院系健美操专修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极不适应,健美操专修人才处在一个即非专业、又非社会指导性人才的被动境地。一、当今世界健美操发展状况国际体联制定的《国际健美操竞赛…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校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构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对体育需要认识理念的全面提升。如何正确理解“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的统整,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是关键。没有合格的教师,学制、课程改革都是枉然。“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引入当代西方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的运动教育模式,其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多元化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模式。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步伐,滞后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操课程内容体系已很难适应社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奥运竞技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体操普修课程创新的整体思路,并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确立了健身体操课程目标,重新构建了体操分类体系,突出了体操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适应社会和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开发与实施体育校本课程是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课题研究着重在分析体育校本课程的“应然”价值基础上,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可选择的内容体系以及实施校本体育课程的“必然”路径。旨在理清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思路、明确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从符合实际条件的视野,构建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体育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体育院系应从课程设置着手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体育函授本科既是体育教育专业的组成部分,又有别于全日制本科,如何改革课程设置,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网络技术,论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普通高校建设网络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适应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它具有交互性、经济性、自主化学习、适应对象广泛等特点,是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建构终身体育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孙小兵 《体育师友》2011,34(4):45-46
针对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大学体育考试组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现有体育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大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高校体育考试制度改革要与“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相吻合,为终身体育发展起作用,并获得健康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我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念变迁历史为鉴,以现代课程理念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依托,探求高职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此为我国高职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全面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传统的体育课改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将学科性质不尽相同的二门课程(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体育科技》2006,27(3):77-79
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突出的问题有:体育教育观念、体育课程结构、体育教学训练化、体育效果个体评价、体育教师队伍等方面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适应。指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从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综合加以理顺,努力使高校体育教育进入持续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健康第一”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适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方案的整体优化;关注健康理念,课程内容的编选应有利于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重视教学模式的完善与重构,谋求教与学的最佳整体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体育课程与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陈作松  季浏 《体育学刊》2004,11(1):138-141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体育教学组织、监控能力,体育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认为提升这些素质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完善适应新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师发展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开拓了“社会适应”这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的社会适应性,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因此,本研究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3大课程理论其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田径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进行理论探究,并提出了5个方面的革新建议,试图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赵长英 《体育世界》2008,(10):24-2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竞争的薅益激烈,现代社会对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下,从社会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中体育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验和推广工作中,体育教研员既是课改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又是课改的研究者、培训者、推进者。面对教育新视野、课程新理念、课改新探索、教研新要求等的挑战,如何继续发扬好“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架起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桥梁,把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体育教研员要交出满意的答卷,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正确把握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同样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为适应培养符合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高校体育也将伴随“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进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这一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达到促进高职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改革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社会急骤变化与发展的需求,探寻新形势下高职体育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当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基本现状分析,找出转型期对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要求,从树立高职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育人观、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科学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改革体育教材、强化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挖掘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等六方面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两个迫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体育与科学》2004,25(6):82-84
在改革实践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策略两方面讨论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两个迫切问题。论述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变“课程为本”为“学生为本”和“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实现课程的局部改革向整体优化转移”的课程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