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政治伦理实践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以公民和城邦两个层面的主体为政治伦理实践的实施者;以维持城邦制度和对幸福、至善的追求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目的;将公民教育和制度安排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手段,实现了其思想自身的“完满”和“自足”。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人对问题刨根究底追问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在政治及其本质的研究中。在柏拉图揭示了“城邦政治”的本真意义:以整体善为价值理性的正义的“公共生活方式”后,城邦政治研究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动物”的命题,其包含着政治生活何以可能的深刻追问。他把在城邦里生活的人、政治社团,通行的道德习俗和奴隶制度都看作自然演化的产物,而把“正义”、“至善”等当作“和自然相一致的生活”法则,构建了城邦自然主义政治理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这三篇著作,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命题是幸福,而能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至善,至善实现的路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政治伦理方面的具体思想。因而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有必要抓住善这个核心概念,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其政治学的核心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与伦理学著作中十分强调“善”,其对善有一系统的理论认识,认为善是一切事物之目的,任何好的事物都以至善为目标.对善的解读不仅要知道什么是个人与城邦的善,而是要探索如何做才是善.基于此理念从三个维度对善进行解读,以善为根基,从何为善入手,对实现善的要素进行分析,探究个人与城邦何以至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较早思考理想城邦问题的哲学家。在对待如何构建理想城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许多思考,它们包括“公正”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教育使城邦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并提出了包括当政者要注意细节讲诚信、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城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要实现自给自足、凡是对城邦共同体有卓越贡献的人理应在城邦中享有更加显赫的地位、城邦各部族间的失调易引发内乱、城邦的至善是不使城邦毁灭以及共同的文化活动使人们获得集体认同感在内的构建理想城邦的七大途径。探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构建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公民教育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培养公民善德、实现和保障善治的途径。亚里士多德重视公民的德性教育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美好品德,对后世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公民德性与城邦关系入手分析公民教育对当时城邦至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里的"人"是作为城邦主体的公民的伦理存在;政治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其最高的主题是美好的生活,即幸福:这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主旨所在。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立足于希腊城邦的现实来阐发其政治哲学。作为天生政治动物的人,就是指一个城邦当中拥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城邦自然生成的过程,贯穿着人的对作为最高善的幸福的追求的天性;只有在城邦当中,人的许多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得到展现,城邦是人之为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以自然主义为基础,这种自然主义的政治学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削弱了政治学的神学目的。在对以往政治学理论的神秘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亚里士多德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的城邦生活,从而建立了政治学的基础,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亚里士多德开启的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取向经马基雅维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逐渐使这门社会理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政治”一词考释韩力在西方,“政治”一词是和“政治学”一同出现的。因此,“政治”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政治学》中说;“政体(宪法)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由此引出"政治人"假设。他认为人天生即倾向于结成生活共同体,在群聚生活中有协调利益的自觉,注意友善合作,以实现社会至善和谐。民主时代的"政治人"想象,与民主不分左右,而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古典城邦形态发展到现代工业、后工业社会,"政治人"假设不断得到丰富,政治越来越成为生活日常,即"生活政治"。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分文化背景,都是"政治人",面临种种困境,需要行动策略,而这种有标的的行动,对于那些"为政治而生"的人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在城邦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朋友就是另一个自身。可是,接下来的讨论让人质疑,友爱中的人爱的是朋友还是自己,因为他首先愿望自己得到最大善。在朋友变坏的时候,明知他最需要道德上的帮助,也不给予,认为终止同他的友爱也没有什么不自然。把朋友联系起来的纽带只是善、愉悦和有用,似乎在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中有一种感情的缺乏,致使他模糊了友爱和自爱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否更趋向于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自然主义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比其他群居动物更表现为政治的动物,并给出了相应的论证。但是,这个主张却引起后世许多学者的争论和批评。当代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两位重要学者大卫·凯耶特和弗雷德·米勒分别对这个主张作出阐释,但是他们的解释存在各种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完善主义理论,我们不仅可以恰当理解亚里士多德"人类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的深刻涵义,而且可以认识到人类有一种本性要成为最好的人,人的功能就是表达德性的理性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如此断言。虽此处的政治与人的本性和城邦本性相关,但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的水平与政治素质的高低相关,而政治素质是“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行使过程的态度取向及相关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