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十月》     
和《奸细》(罗伟章,(《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一样,本期《十月》的“第一阅读”《潜伏期》(罗伟章,中篇)依然取材于中学教育领域。如果说《奸细》主要通过人物近乎悖反的言行向读者呈现了存在于某些高考毕业班的“掐尖儿”现象,从而间接揭示了应试制度给师生们带来的人性戕害,  相似文献   

2.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百科》2010,(12):54-59
关手苏笑嫣 蒙古族。11月生.就读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曾获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曾以90后代表作家身份亮相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并入选多种文集.  相似文献   

5.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6.
罗伟章的中篇新作《我们的路》最早发表在《长城》2005年第3期.发表后被多家杂志转载.好评如潮。冯敏在《小说选刊》2006年第1期中认为:罗伟章在小说中反映的农村.恰恰是当下真实的农村.至少是西部地区真实的农村;而罗伟章笔下的农民.并不是被充分意义化和类型化的农民,而是有血有肉有着真实情感的现实中人。冯敏还指出这么一种感觉:在罗伟章的小说中看不到作家的优越感,而是感觉到作家胸膛贴近大地时所散发的体温。应该说,冯敏的评价和感受是准确的。用底层叙事来关注民生苦难.用自己的真诚来写出时代的真实,并通过这种真实的展示来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并唤醒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20年代,我国重要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除了依靠《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三家刊物来推行“儿童文学运动”之外,还有一家综合性的幼儿刊物,即1922年4月由文研会重要成员黎锦晖创办的《小朋友》杂志,也对我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化的写作倾向也均一脉相延;《当代》推出的是老作家莫怀戚的《白沙码头》,小说颇具地域特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群”的“不一样的生活”,可惜,作家对“麻辣人生”的展现缺乏相应的“麻辣笔力”,未能产生令读者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涪陵师专学报》2007,(5):75-76
柏铭久,1945年生,辽宁海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州诗歌创委会主任。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校期间就与同学组织“狂飙诗社”。曾为四川省巴金文学院专业创作员,三峡文学院专业作家。i曾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11.
岁末一期刊物,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将疲态拖至年底,有的推出压轴大戏。《人民文学》推出的海外华人作家袁劲梅的《罗坎村》(中篇),纵横捭阖,跨文化思考的格局和深度,都令国内作家汗颜;《当代》推出的曾征路的长篇(《问苍茫》,是“底层文学”兴起以来的首部长篇力作,显示出明显的“新左翼文学”特征。此外,石舒清的《灰袍子》庄严而脱俗,孙惠芬的《致无尽关系》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李浩的《九月的一个晚上》(短篇)以思辨性的叙述再次展示了“怎么写”的魅力;杨文冰的《菩提》(中篇)以一个生死交锋的故事探讨“执著”与“放下”的佛家命题,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继第6期号外“汶川,汶川”诗歌专辑之后,第7期《人民文学》用一半的篇幅以“中国的作家,奔赴震动的大地”为总题,刊发多位作家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散文和诗歌。小说篇幅较往期稍少些,但质量颇高,其中《大象》尤属难得。  相似文献   

13.
1957年是“百花文学”由盛开到凋谢的一年。尽管如此,在这短暂的“文学之春”依然产生了一批敢于干预生活的“新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家受苏联“解冻”思想的激发,力图使作品负起揭露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源于先前思想的压抑而突显出来的精神抗争和基于这种精神抗争的精神资源的匮乏,使得作品沦为一种棒喝下的灰色叙述。李国文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改选》就是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无论是把《圣经》看作为信史、还是看作神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圣经》的文学价值。作为西方文学的源泉之一,从中世纪到近现代文学的发展都与《圣经》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中世纪。而《神曲》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品,被研究者称为“中世纪的史诗”和“百科全书”,它之所以卓尔不群和博大精深,得益于多种缘由,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部分国家权威性文学期刊诸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和《收获》为先锋小说作家及作品提供广阔的发表天地,不仅使得先锋小说有效摆脱无法走进普通大众视野的尴尬境地,而且还为先锋小说博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使其迅速汇聚成潮。  相似文献   

16.
《成长的书香》——当代儿童文学名家作品精选,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谭旭东主编的名家精品读本。包括叶圣陶、冰心、曹文轩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所选作家获得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冰心图书奖等大奖和《儿童文学》等杂志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1,(1):28-28
张嘉琛,现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喜欢读书,钟爱写作,相信“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曾在《演讲与口才》、《中学生优秀作文》、《少年作家》、《学生时代》等二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作品《和谐》获第十一届“语文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小小的我》获首届“小作家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学写作大赛二等奖、《我和理发店的故事》获第三届浙江省青少年“文学之星”作文比赛三等奖。  相似文献   

19.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20.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曹征路的《豆选事件》(《上海文学》)。从《那儿》到《霓虹》到《豆选事件》,曹征路关注底层的笔触,由城市到乡村,由工人到农民。感人的依然是作家对底层民众现实困境和历史成因的深切体认和同情,动人的依旧是弱势者在被逼到绝境后反抗力量的积聚和爆发。比起此前的作品,《豆选事件》在语言和叙述结构上更为讲究,加之题材的拓展,使曾征路的“底层写作”更上一层楼,而其与文学史上左翼文 学的关系,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的话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