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乌合之众》,既是审视自己,也是从宏观角度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看待这个社会中与自己有交往的或没有交往的人. 勒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预知未来的能力.10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但社会中的人,这群“乌合之众”,却与100多年前那么相似. 这本书让我对很多自己曾经用肤浅眼光看待的新闻“事实”有了深入的思考、新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王珲 《新闻窗》2009,(4):116-117
“新闻”,顾名思义,强调一个“新”字。何谓“新”,也就是新近发生的、有新意的(事实)。那什么又叫“新闻”呢?从广义上来说,新闻一般是指媒介传播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等。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更加密切,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成为一个“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相似文献   

3.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4.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电视的普及,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作为新闻性的传播手段,还是作为娱乐性的传播手段,都对社会的成员(人),社会的细胞(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电视媒介加速、加强了人(观众)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有人比喻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世界村”或“地球村”。现在的电视卫星转播,使得全世界的人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得到同一信息,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又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对这些话语深有体会。图书馆工作非常平凡,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但数以万计的图书馆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图书馆就成为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造就着伟大的图书馆事业。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专家言论与媒体的社会责任》一文,针对近年来新闻媒体上各种“专家”言论越来越多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请有关专家、学者参与报道无可厚非,但是,“专家”言论过多过滥或名不符实的“专家”频频出现让人忧虑。在不少节目中,所谓的专家“说错话”、“说假话”、“说外行话”甚至误导观众,大大降低了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此,文章指出:媒体要加强把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正确心态对待专家和专家言论,全面、准确地理解专家的言论,做出对受众真正有益的节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络社会。齐美尔说过,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度与密度,以致人们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与社会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网络社会显然符合这一定义。目前,关于网络社会的现有研究主要是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的社会分层却少有人研究。本文拟与传统社  相似文献   

9.
刘瑀钒  冉华 《编辑之友》2023,(7):72-79+96
在身体传播的实践中,社会性从未缺席,数字交往者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身体才得以持存。文章从社会身体的基本面向出发,以阿瑟·弗兰克的身体行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身体呈现现象,建构了数字时代“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内涵与框架。文章认为,“社会态”身体的理论意涵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为社会空间人际交往媒介的物质性身体质态,其二是受到数字文化规范形塑的视觉性身体形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图像是身体表征的普遍载体,揭示出身体、技术与文化的勾连,“社会态”身体以社会身体为基石,呈现出“镜像态”“交际态”“规训态”的三维特征。“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建构为身体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数字空间中身体属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新闻的兴起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刘志筠:“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赵超构:“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钟沛璋:“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不论怎么定义,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广,跟老百姓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