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随社会的转型而改变,其间新闻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化、平民化、深度化等特点."民生新闻"的兴起、经济新闻的崛起、时政新闻的新变、娱乐新闻的兴盛,构成此期的新闻报道新框架.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也发生了种种迷失.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手段六个方面分析了国内报纸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国内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同时存在以新闻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新闻价值框架和以奥运举办城市和非举办城市为新闻范式的地域框架,但主要表现为新闻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3.
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新闻爱好者》2011,(11):41-42
本文通过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取向来界定新闻媚俗价值取向的概念,并区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媚俗的不同,重点分析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价值取向的表现:新闻内容低俗化、叙述方式过度故事化和受众定位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是传授学科常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构建共同体学科想象的关键渠道.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新闻史教科书的编撰,以中国史学革命范式为基底,通过对中国新闻史进行重新书写,再造学科常识,重构历史想象,从而对中国新闻史学共同体进行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013年以来《大河报》、《兰州晚报》和《云南信息报》对"抗战老兵"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框架,探讨媒体建构的框架对历史记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彰显出的政治意涵。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共包含"老兵生活困顿"、"关爱抗战老兵"、"重聚、重访与追忆"和"授勋"这四个框架。总体来说,报道以正面积极的取向为主;采用个人化的叙述框架填充历史记忆;并以"曲线"表达的方式对抗战历史进行再书写。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高度媒介化,社会困难群体对新闻活动的介入日益明显,但没有被学界和业界纳入研究范畴。本文尝试以社会阶层视角开辟新闻价值研究的新取向,把新闻价值视作一个流动的开放的主题概念,在群体性事件的框架下,考察新闻价值的演变逻辑,并提出通过角色回归、话语对流、共识重叠来打造新闻价值共同体,重塑现代新闻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新闻的演进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近代报刊的社会新闻量很少,只将近代西方社会新闻的理念辐射出来;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报纸在国内的出现和发展,社会新闻成为报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容取向显示出报刊幼年时期的价值取向——奇异内容、文学情境、政治倾向、教化内涵、真实缺失。  相似文献   

8.
余玉 《现代传播》2019,(12):59-64
新闻职业共同体是由价值维系的"想象的共同体",其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过程。聚焦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闻职业共同体自近代新闻业开启以来在中国的嬗变历程,探寻其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溯源与孕育(1815-1905)、萌芽与建构(1905-1928)、分化与重构(1928-1949)的独特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并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新闻职业的信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的现实表征,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演进的源流关系及对当下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陆定—《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为中心,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新闻史著作对其的描述、评价话语的变迁,展现这篇文献是如何进入历史并在其中不断发生的意义转换,以此揭示出“逆溯寻根”这样的服从宣传需要的历史写作思维是如何影响一篇文献的命运、价值和重要性的,同时也发现,包括一些新闻史著试图通过突出该文献的新闻学理意义、一些新闻史著通过将该文献作为党的新闻改革在历史中的理论基础来回应当代的新闻改革的要求,这些多元化的写作同样存在.不同的叙述,也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中国新闻史研究恢复和发展以来,研究者们的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研究心态和不同的自我期许,而这同样是一段值得关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分期的历史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自 1840 年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 1904 年进入"近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潮中.图书馆界在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