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随着高校的扩招,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成为高校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与汉族学生有些差异,从而冲突与矛盾也时常有之。处理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2.
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即英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第三语言教育,是基于民族语言和汉语上的外语教育。因此,少数民族学校的英语教育模式应区别于汉族学生的英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从而降低群际焦虑,最终改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因此,广泛创造民族接触的机会,提高接触质量,改变民族之间认知上的偏差,是促进和改善跨民族互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笔者认为,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学生心中,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焦虑与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成负相关,与班级氛围、父母的教育均相关;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影响学生数学焦虑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差异方面他们的数学焦虑由高到低依次为:少数民族女生、汉族女生、少数民族男生、汉族男生;初中3个年级数学焦虑由高到低排列为:初一、初三、初二.  相似文献   

6.
王华 《西藏教育》2008,(4):25-2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是每位历史教师的责任,而我校是内地西藏班,培养西藏学生正确的民族观更为重要。《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较系统地叙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既有汉族的历史,也有少数民族的历史,还有他们之间相互交往的历史。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北宋西北区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尤其宋与辽夏鼎立对峙的军政边防格局,使得宋政府关于调整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民族地区194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小学生为被试,使用问卷法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用处”和“得到教师的关注少”的认识比汉族学生低;2.四年级数学态度得分最高,五、六年级出现下降趋势;3.女生数学态度均分高于男生,但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没有差异;4.数学态度在“对教师的看法”上存在地域差异,市区学生得分优于郊区和山区学生;5.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其数学态度得分较高。数学态度与数学学习成绩是双向影响的,这在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课内容非常简单,按课程标准,就是了解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执教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本课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之后,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裴淼  姜琪 《中国教师》2016,(5):44-48
<正>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入学后,他们从民族社区走向学校,面临多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境是语言环境的不适应,其次是找不到文化归属感。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2011年派国家级专家团队对云南省两个县的基线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普遍不及汉族学生。调研人员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汉族学生的参与明显活跃于少数民族学生;部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坐在教室后排,当调研人员试图  相似文献   

11.
谈高校汉语授课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民汉族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距的对比,说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比较低的现状,主要原因有基础教育的差距、高校民汉教学中的差距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高与汉语授课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高校汉语授课是提高新疆民族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是否存在民族差异,采用自编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地好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尤其在非认知因素上,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适应能力显高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显高于少数民族杂居的学生;分析和讨论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的学习适应性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国6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彻底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形成了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好观念,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好形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课程体系;全国上下形成了尊重少数民族、帮扶少数民族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民族的学生间加强交往、增加相互间的了解,是深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内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新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考入新疆高校的内地学生不断增加,然而,包括新疆本地生源学生在内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的交往还不够密切。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新疆高校学生间的民  相似文献   

15.
“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面的新发展、新贡献。它的含义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8,(99):1-5
本研究通过分析作为服务者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意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基于中国"Y"大学的现实情况,并考虑到高校服务的特定特征变量,采用了PZB(1985)模型。在高校服务质量的构成方面,采用SERVQUAL模型。对于提供服务的教师与获得这些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于素质差距模型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解释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虽然"Y"大学位于中国西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但仍致力于以教育为中心的文化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教育设备和设施,学校仍然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威宁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尤其是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对少数民族过多地片面照顾,会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新的对立和矛盾;新中国建国初期,强调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民族问题,反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别。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4):68-69,1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与汉族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全文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探讨了培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竞争能力的意义和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教师和家长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常用的一句话,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逆耳”的“忠言”往往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行,特别是汉族老师的一些话有时会伤害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民族感情,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相似文献   

20.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汉语授课,要贴近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要体现民族特色,合理运用民族文化中的营养来辅助教学。从当前教学实践看,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素材,用合乎少数民族学生"口味"的方式授课,是民族院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较好手段。当然,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不能搞泛民族主义,弘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