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几千年来,汉字在形体、笔划、结构、数量上,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汉字改革问题上,从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历史上的法家,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对汉字改革也起了很大作用。儒家却极力反对汉字改革,攻击人民群众创造的简体字和同音代替字是“俗体”、“别字”。刘少奇、林彪一伙也是汉字改革的反对派,他们大肆散布“简化字吃亏”论,“普  相似文献   

2.
四月二十九日上午,美国中国语文协会会长、旧金山大学教授、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付会长袁晓园先生应邀在我院作了题为“汉字现代化和汉字改革”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3.
汉字改革运动曾经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汉字改革则是汉字学的分支。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拼音文字的改革探索是失败的,改革条件不成熟,拼音文字本身具有缺陷,而汉字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汉字拼音化的提法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尚值得商榷。汉字改革应当缓行。应该是改进而不是改革,以维持现状,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交际的需要,顺应文字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汉语文改革鸣其先声的。纵观近一个世纪的语文风云,海内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汉字改革了。如果说汉字拼音化因其理论、实践乃至文化心理上无法摆脱的困惑与阻遏而难以实行,那么汉字简化却是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5.
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后,汉字拉丁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新时期的开始,剖析一下近三十年来汉字拉丁化研究的途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三十年来,大多数汉字改革工作者和研究家,都把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拉丁化方案的基础或雏形。直到最近。在讨论汉语拼音正词法时,周有光先生还说:“‘拼音,(指汉语拼音——引者注)要想成为跟汉字并用的‘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技术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卢戆章推行“切音字”开始,汉字改革至今已持续百年之久。本文对汉字改革历程中的四个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字改革的关系,汉字的社会基础,汉字的文字性质与表达功能,汉字价值定位中的西方优越论──展开论述,指出:由于其间对汉字的基本看法存在偏差,故给汉字的稳定和使用带来一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学者一向用“六书”的理论研究汉字的结构及其发展。“六书”理论统治了中国文字学界近两千年,当然是和这一理论的优点分不开的,但这一理论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本文客观地阐述了“六书”理论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前期的国语运动中,鲁迅以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态度,也加入到了汉字命运的讨论中。他认为字作为交际工具原是大众所创造,但后来却逐渐为士大夫所收揽独占,成为与大众无缘的东西。汉字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桎梏,改革汉字,刻不容缓。汉字改革应该走拉丁化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汉字改革观点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场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尽管汉字拉丁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应当机立断,承认失败,吸取教训,重新探索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场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尽管汉字拉丁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应当机立断,承认失败,吸取教训,重新探索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一些汉字改革的急性病者,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过多地指责汉字不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近年来,讨论汉字优点的文章才慢慢地多了起来,这是学术界的好现象。本文拟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出发,讨论汉字对记录古今汉语的适应性,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文字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创新与发展,书法的革故鼎新又推动了文字改革的步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字的发展演变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文字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惰性”元素,较之于灵动的书法,二者既相互作用与影响,其衍变发展又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目前社会用字失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书法的影响不无关系。改革、规范现行汉字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汉字的统一性更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书法理应发挥在汉字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工具,它必须尽可能完善地记录语言。如果文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不能完善地记录语言,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就得进行改革。汉字改革运动正是在汉族人民感到记录汉语的工具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兴起的。这种运动不是指汉字发展过程中自身结构形体的演变,而是指自觉的改革汉字的呼声与有意识的改革汉字的行动。因而它是  相似文献   

14.
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汉语已有几千年历史 ,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汉字的学习 ,汉字的教学便自然成了中国蒙学教育的起点。从《史籀篇》到当代小学语文课本 ,其间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近十年来 ,我国召开的全国性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就有三次 ,识字方法也从五六十年代的“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发展至现在的 30余种 ,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 :1.基本上解决了汉字难学问题 ;2 .构建了识字教学的基本理论 ;3.发展了“识字和阅读与作文基础”的理论 ;4 .体现了汉字教学的现代性。但在汉字教学和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要进一步研究字种、字量、字序和汉字的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字一乾坤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遗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汉字、用汉字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与汉字接触最多,也与它最为亲近。所以,我们二年级将“汉字文化久,浸润国学长”(“赏汉字文化,品国学经典”)作为本学期国学周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汉字部首自东汉许慎始创沿用至今已一千八百余年。自汉字部首创立以来,为了使它更加通俗化、实用化、科学化,人们在部首的简化、部首的排列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讨,取得了许多成绩。回顾和总结汉字部首改革的历史,对于我们当前的汉字改革和部首的整理工作,是有借鉴意义的。1.汉字部首的创立——《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许慎从汉字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是第一个对人类文字的性质作二重区分的人。这种二重区分出现在他的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纲要》中。而我们许多汉字研究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重要观点,将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判断,视为人类文字的共同属性,并用以指导汉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85):31-32
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首先回顾汉字教学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其次分析国际中文教育时代特点及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并对汉字教学的五个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学理定位方面厘清了汉字教学传承关系,并确定了其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归属关系;研究对象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由此带动了研究领域的更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变革。研究内容包括两类:一是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的汉字教学问题;二是新时期汉字教学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方法要运用整体系统分析法、加强海外田野调查法,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法等新方法;理论支撑方面提出“顶层设计”“汉字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四个分支理论并分析其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字改革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的汉字改革的动因是以之作为拯救民族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现在的认识来看,评判汉字改革的过去和放眼汉字整理的未来,都必须以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的效率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以此衡量,简化字的推出大大增加了汉字的总数,不仅增加了汉字学习的负担,对计算机汉字处理尤其不利;因汉字的强制合并带来计算机处理20世纪50年代之前献时简繁不能完全自动转换的麻烦;新旧字形的规定和异体字的整理则会造成对汉字历史的假造,这些都给现代化建设带来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