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咸阳塔儿坡秦墓墓主身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儿坡秦人墓地形成时间与秦孝公迁都咸阳及秦人在咸阳的统治时间相吻合。从秦国人口迁徙的历史记载与该墓地的规模、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出土器物及同任家咀秦墓地进行比较分析,塔儿坡墓地的墓主应是秦孝公迁都咸阳后的外来平民。  相似文献   

2.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开辟了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因此秦简释文及注解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整理小组释文及学者部分注解确有错误,值得商榷。对其中十处错误分两方面论述,对一些学者注释进行质疑,对个别训释错误词语进行考证,并提出修订意见,以期整理者修订时采纳。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笔者由秦简入手,结合其他相关史料,从告诉的形式和对告诉的限制两个方面,对秦代的告诉制度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文书包括二部分,实质是墓主人对不同性质的二种文书的抄录,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语书"。"语书"的本质是秦代地方长官对属县官吏的教诫之文书,它是汉代地方长官"教"令的渊源,包含地方长官的私人性意愿,与正式的公文有区别,是公文书的重要补充。秦汉时期地方长官的私人教令,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奠基的初期,就发挥了重要的施政功能,更是一种特殊的教化地方吏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给"是汉语发展史上极其活跃的一个词,在词义上兼有很多独特的用法。由于学者对其产生和发展存有异议,至今尚无通识。通过考察众多出土文献中的"给"字出现的语义环境及义项,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其作为名量词"根、条"的用法,分析了"给"字本义为"布匹"的可能性,并结合布匹曾充当过货币的史实以及后世对"给"字语义的解读,阐述了"给"字语义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1956-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号墓中出土了一面凹形铜镜,长期以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田野考古报告《上村岭虢国墓地》认为它属于铜弧面形器。本人经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它属于阳燧。  相似文献   

9.
1996年,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固原县西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大堡村的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田弘墓进行了发掘,为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增添了新的学术资料。其中出土的器物,尤其是墓志,为研究田弘的籍贯和族属提供了更加详尽的依据;壁画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金币、玻璃器、陶塑等,显现了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繁荣昌盛。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考古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全面研究田弘在北周历史上的功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十篇是研究秦人西部文化风貌的重要史料,其中前五篇为一组,从《车鄰》至《终南》,产生于西周后期;后五篇为一组,从《黄鸟》至《权舆》,产生于春秋时期。两组诗以秦人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立国、壮大为主线,展示了早期秦文化中显著的重军功、尚气概、轻礼义、重真情的西部特色。这种尚武与纯情的完美结合,正是秦人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文化奥秘。  相似文献   

12.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战国中后期,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了秦的东进步伐,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秦人自非子邑秦到定都咸阳.都城曾多次迁徙。学术界对秦国、秦朝都城的建筑布局研究尚少.在都城方向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秦国、秦朝的都城,其基本布局大体上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区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在中国进行着最激烈的争夺,他们在军事上进行的殊死搏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念行为的较量。因此对于这段时间楚、秦两国的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一些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社会生活的大致发展状况。他们在观念行为、婚姻生活和对待女子的态度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行为,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秦人在关中将东方商人的上帝崇拜与西方周人的天神崇拜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祭祀文化。秦人在关陇地区快速崛起之时,既受西部西戎游牧部族神权观念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天神观念,随着向东方的不断开放,拿来东方的人才和文化制度的同时,在不断兼融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祭祀文化作为观念文化的核心在关中大地上日臻进步和完善。秦的祭祀文化体系贯通秦汉,在关中大地上绵延八百余年,波及全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