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任何学习理论都需要清晰的知识建构机制作为底层逻辑,当前较新的成就是基于皮亚杰“两个范畴”说给出的解释,但“两个范畴”的运行过程仍需继续澄清。实际上,皮亚杰晚年提出的“态射—范畴”论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因学界未能将“态射—范畴”论与“两个范畴”说之间建立联系,因此该理论仅被视为一个心理学思考而未能对教育产生更多的指导。针对此问题,文章首先对“态射—范畴”论的基本思想进行把握,疏通“态射—范畴”论与“两个范畴”说的关系并借此使其与学习者发展相联结,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建构机制理论体系,继而将其映射到教育领域,给出了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及其教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学习活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从问题解决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射出对问题解决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在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中完成的。而且,问题解决是非线性发展的,与问题的难度、主体的知识结构深度与复杂程度、策略的自动化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完全按照一定的阶段论去设计问题解决的模式,会使问题解决的研究陷于僵化,如能用融合与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看女性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婚制度作为人类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我国先后经历了古代男性的专权离婚、近代的限制离婚和现代的自由离婚三个阶段,各个时期的离婚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产物.从不同时代离婚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发现女性平等的离婚权利的获得经历了较为漫长和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映射出女性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5.
徐翠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24-126,163
进行第二语言词汇测试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词汇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对词汇知识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不同阶段:词汇知识组成成分的微观描述、词汇知识习得过程的动态过程描述及词汇知识维度论。词汇知识维度论认为词汇知识至少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其中词汇知识广度(词汇量)又分为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量。词汇知识维度论为词汇测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对二语词汇的测量主要包括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及词汇知识深度这三个方面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测试工具来衡量学习者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6.
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很好地说明了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范畴化的特征。类比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范畴之间进行比较。知觉促成了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形成,而且成为隐喻过程的基础和发端。  相似文献   

7.
锐眼·灼见     
《人民教育》2020,(3):13-13
关于深度学习,目前大致存在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三类理论,它们也代表了深度学习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方式说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认知、加工的一种深层学习方式;第二阶段,学习过程说认为深度学习是通过让学习者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而提高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长期留存率,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用来解决不同情境的新问题;第三个阶段,学习结果说认为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70年里,问题解决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成果不仅影响着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还促进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育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兴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问题解决在不同阶段的名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追求。认知结构研究的抽象化、过程模型研究的多元化、策略研究的高度概括以及元认知研究的外显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趋势。展望未来,关注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结构、同一结构在不同情境间的迁移,为知识、技能向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化匹配学习条件,加强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性评价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刑法解释主要存在主观解释论、客观解释论、折衷说三种争论。客观解释论要求在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过程中,要从已经发展了的客观现实出发,努力实现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文章就罪刑法定原则、个案中法官的能动作用与刑法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三方面展开分析,未来中国刑法有权解释发展的趋势应当以客观解释为主。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议论文,常遇尴尬事。老师说某例是比喻论证,某倒是类比论证,学生手边材料说法正相反,有关文章也说法纷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到底有何区别?试作三论。一论: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思维进程一致。让我们从逻辑谈起。根据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一般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归纳推理(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和类比推理(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可用图示:  相似文献   

11.
Holyoak and Koh (1987) and Holyoak (1984) propose four critical tasks for analogical transfer to occur in problem solving.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by comparing a multiple components (MC) approach against worked examples (WE) in helping students to solve algebra word problems in chemistry classes. The MC approach incorporated multiple components (symbolic equations, symbols, categorization, hint) in the source, or target, or both, to address the four analogical tasks.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components were tested in a series of four experiments. Symbolic equations (main component) fostered a ment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oblem in its solution mode. Categorization enabled 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blem category. A hint in the target directed the learners to the source probl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components facilitated the mapping of the symbolic equations in the source onto the target, resulting in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C approach in fostering analogical transfer. Neither the main component alone nor the main component plus one sub-component was sufficient for analogical transfer. Hence for analogical transfer to occur, at least the main component (symbolic equations) and two sub-components (categorization and hint) are required. However, symbols may not have additional effects for transfer to occur.  相似文献   

12.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组织理论包括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在教育技术领域内,教学设计的产生直接得益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老三论",遂将其置于四大理论基础中的首位。近几年,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已经率先引入了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领域引介与应用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也势在必行。当前引入与借鉴的落脚点,主要表现在自组织理论为数字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核心理论支撑,并对整个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面。如果在一个更开阔的研究视野下看待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技术研究的结合,发现人脑(或认知结构)中知识的自组织演化问题也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Analogies can play a relevant role in students’ learning. However,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analogies,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have a well-prepared repertoire of validated analogies, which could serve as bridges between th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y desire them to understand, but also know how to introduce analogies in their lessons. Both aspect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However, almost nothing is known about how teachers draw their own analogies for instructional purposes or, in other words, about how they reason analogically when planning and conducting teaching. Th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Six secondary teachers were individually interviewed; the aim was to characterize how they perform each of the analogical reasoning subprocesse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ir views on analogies and their use in science teaching.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elements of both theories about analogical reasoning: the structural mapping proposed by Gentner and the analogical mechanism described by Vosniadou.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our results makes it evident that teachers’ content knowledge on scientific topics and on analogies as well as their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analogies influence all their analogical reasoning subprocesses. Our results also point to the need for improving teachers’ knowledge about analog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analogical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4.
确证的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回溯问题是确证理论的核心。基础主义、一致主义和语境主义这三种当今流行的确证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各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能够将三种理论的优势集中起来呢?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探讨相应的确证标准,以及提出应该接受为证据的几项主张,或许这样的尝试便可成为走出确证困境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探究式学习方法和个性化教学评价机制,在"两课"教学中应用该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创新、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并符合大学生和课程的实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美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很丰富,但教学论的理论构建对美育理论的吸纳和融合还很不够,直接影响着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借鉴美育的理论成果,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社会学取向、教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美育的内涵。基于美育研究四个取向的成果,美育对教学论的理论构建有三个方面重要启迪:启发我们反思教学论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个体认知机制”,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大学组织变革是指大学内部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它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性命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中最感困惑的问题。在最近30年中,学术界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大学组织变革分析范式,即同构性理论、分化理论和同质异形理论。同构理论强调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分化理论强调大学组织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大学组织及其行动者,变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同质异形理论试图把两者综合起来,强调大学组织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这三种理论其实是从新制度主义中演化和生发出来的,它们各有优势。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同质异形理论为主,充分借鉴制度分析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把三种理论范式中的某些要素综合起来,更好地解释大学组织变革问题。  相似文献   

18.
奈达--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翻译理论、尤其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全球翻译理论界影响深远.奈达翻译理论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奈迭翻译理论的核心,其理论精髓集中体现在三方面:读者反映论、意义与文体的辩证统一、注重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机器翻译译文的可接受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确保信息的等量...  相似文献   

19.
On acquiring expertise in medicin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国家重视、教育工作者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教育法学经历了萌芽、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门较完善的独立学科。未来的教育法学将会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