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05,(7A):59-59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之类的教育哲学难题。《规训与教化》一书的作从现代性的化处境出发,对上述七大方面的教育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颇为细微深入的思考和极为坚实有力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教育现代性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理性过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分裂和控制上。而MIT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几项关键举措则明显反映了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危机与出路。文章分别从MIT的“人文、艺术、社科”、“实验性学习组”和“独立活动期”等本科教学改革举措出发,分析教育中融合对分裂、体验对理性、自由对控制的弥补。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  相似文献   

7.
公民是一种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理性言说的实践,表现为一种公民身份的转变与获得.这意味着公民教育实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正义与自由德性的向往与探寻,提供公民对话性实践,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理性能力.现代性思想和实践祛除了古典公民及其教育的魅力,却使公民成为一个个“趋利之徒”.现代公民教育的悖论在于一方面教育个人成为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又辅之以种种的规训化政治道德和职业操行来提高劳动者觉悟.其现代性后果是生活中的公私不明,行为方式的犬儒主义.重审公民教育实践,离不开对现代公共空间、个人理性之异化现象的批判.公民教育必须为公民的一种异质性新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学校纪律是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自由权利的实现而制订的学校规范、规则和规章。学校纪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实践中存在混淆纪律教育与规训的现象。纪律教育不同于规训,学校在纪律教育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纪律教育观念,克服"管理主义"倾向,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避免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理性极度膨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非人性化的“规训教育”。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生存意义等为目的的形而上学和信仰丧失了存在的根基,生命变成了理性的存在,人因此成为“单向度的异化的人”,成为没有思想和情感、没有喜怒哀乐的技术工具。教育的本真是对生命的关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目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职业教育应高扬生命教育的大旗,实现从规训教育向生命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在福柯的研究中,学校不单是知识传授的教育场所,更是一所典型的规训机构,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场域。身体与时间不再仅归属于个人意义,微观权力将身体与时间置于学校的统整中,成为学校规训教育的客体实在与策略。在精细训练的身体与严格控制的时间共同的耦合作用下,学校规训教育的图景形成,学校教育出现了对身体的漠视与遮蔽、对时间的割裂与挤占以及对个体的惩罚与规训的教育异化现象。学校教育由规训走向关怀的可行之路是:关心身体,坚持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关照时间,构建多样灵活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关怀自我,实现体贴个体的学校教育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1.
福柯认为规训是对人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规训在教育中的普及与泛滥导致教育的规训化,后果是人被异化。福柯的规训理论有助于增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解。当前,学校对学生的身体规训承载了太多文化的、社会的意义,学校教育在追求客观性、共同性、规范性,追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忽视了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型塑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表现指标化: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潜规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就业市场中,人才筛选标准被异化为各种指标,直接影响到招聘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将在校学生置于无形的规训权力的操控之下。为此,本文从沟通理性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在就业市场中筛选标准影响下高校、市场和学生角色的异化,剖析当今就业市场中所存在的话语霸权及其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后指出,就业市场筛选机制的优化有赖于高校、企业及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作为时间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发普遍地通过数字化场景而发生与运作,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显现出从“单向线性”到“无时间性”、从“公共时间轴”到“私人时间轴”的本体流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异化,科技加速与功利取向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碎片化”,量化时间的理性规训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指涉的“生命体验”,“信息化在场”形塑了错乱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轴。为破解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异化困境,可能的重构理路包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时存在”,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共鸣关系;坚守量化时间与质性时间的辩证统一,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观;转“信息化在场”为“身体在场”,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7.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2023,(12):109-119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8.
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却出现了诸多个体社会化的异化现象,致使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主要体现在“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失调倾向和“过分社会化”与“过分个性化”的极端倾向上。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理念,消除异化现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曹欣慧  吴玲 《教育评论》2023,(10):108-115
规训自来有之,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是组织管理领域。近年来“规训”问题备受关注,而对“规训”价值的认识由于社会思潮影响存在极端倾向。就教育管理领域而言,规训具有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作为某种教育管理手段发挥作用。“规训”不仅是学生行为发展基石和路径,还是学生认知发展实验室——“规训”是有甚于常规事物的“特殊事物”。“规训”的尴尬处境表明,社会需要呼唤辩证思维:把握本质,意识到规训的消极倾向;努力探索规训的积极价值,发挥规训的正能量;努力回归初心,体现不止于惩戒的规训新理念;实现管理超越,以和谐发展为导向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真理不是僵固在哪里,现成拿来可以享用的东西,而需要研究者的主动参与,不断体验与创造;对教育活动意义我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另人无法代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要建立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的研究应当从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下解放出来,以建构性试验为中心展开,克服“专业个人主义”,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