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前言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从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包括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竿和过竿落地等技术环节。持竿助跑是撑竿跳高获得动量最重要的技术环节,由于撑竿跳高在助跑的最后部分要举竿插穴,而举竿动作又和起跳联系更为紧密,所以通常把插穴与起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撑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要通过合理的插穴  相似文献   

2.
撑竿跳高是运动员通过快速助跑和起跳,借助竿子支撑和弹力,以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竿上动作使越过一定高度,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技术复杂的唯一使用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撑竿跳高纪录是5.57米,比世界纪录相差49厘米,差距很大。本文通过对世界前三名优秀选手和我国三名优秀选手的一些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主要差距在握竿高度上。而影响我们握竿高度的原因,是助跑速度不快,撑竿弯曲小。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指出提高助跑速度,起跳时左臂用力,起跳充分向前,加大撑竿的曲度,是提高握竿高度的关键。并从葛云的训练探讨提高握竿高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撑竿跳高不同于其他跳跃类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撑竿跳高需要持竿助跑,运动员不但要获得尽可能大的水平速度,还要使降竿与助跑协调配合。正确的持竿助跑技术,不仅是为了提高绝对速度,对于运动员来说,好的助跑技术是正确起跳的基础。持竿助跑距离主要取决于利用速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田径界人们一直把撑竿跳高看作是田径运动诸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把它比喻为田径运动中的“杂技”项目。这种比喻并不为过,因为撑竿跳高不同于其它项目的显著特性就是,运动员手持撑竿,通过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悬垂摆体、引体转体、过杆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使人体腾起并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中,运动员和撑竿之间要有非常好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女子撑竿跳高摆体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自开展以来,一直沿袭着男子撑竿跳技术的模式,而男子撑竿跳高技术经历了该项目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人们对其技术已有了较为规范的理论分析,将其划分为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摆体腾空、转体过竿、推竿落地等阶段。但是由于人体运动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撑竿跳高运动自身的难度,使人们对各个阶段的技术只能有一个定性的认识,而无法做出定量的检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对不同的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所争议的根源所在。以撑竿跳高技术环节中的摆体技术而言,现已形成的有两种技术模式:直体摆动技术和屈体团身摆动技术,而且采用这两种摆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现代撑竿跳高运动中,随着器材的改进(尼龙竿的出现)和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跳过的高度越来越高,人体在这种轨迹的运动中,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使之在插竿起跳时出现犹豫的现象,我们称之谓心理障碍。它严重影响了插竿起跳的质量,限制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对插竿起跳时心理障碍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供参考,如有不妥,请敬同行们指正。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撑竿跳高运动员基础阶段专项体操训练的目的 撑竿跳高是田径项目中唯一与体操难度相结合的项目,他在空中腾起高度和过杆技术是整个撑竿跳高动作中最优美,也是最吸引观众的技术部分。运动员从竿上悬垂、摆体、团身、拉引、推竿到过竿,完成这些一系列动作,要求撑竿跳高运动员具备有像体操运动员的协调、灵敏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运动技术个性化特征,在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当中,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的研究,从而清楚地掌握她们"自由起跳"技术的特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起跳过程中,倒一步步长小于倒二步步长的是高淑英、孙彩云、蔡维艳、周扬、赵莹莹和杨静,而李玲和吴莎则出现"迈大步"的现象;高淑英、杨静水平速度较快,李玲、周扬水平速度损失率较高;蔡维艳、吴莎起跳较晚;赵莹莹、杨静起跳点位置靠前。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维影片解析法,分析了许钢跳马“踺子转体180°前手翻”类动作上极踏跳技术。结果表明:许钢在侧手翻推离地面时已开始了“纵转180°向外转体”,至着板、蹬离时已完成了较大幅度的转体动作;踏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少,重心轨迹左右偏离度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三名最优秀女子撑竿跳运动员进行动作分析,讨论其技术的合理性及特点。研究方法: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扫描摄影法。主要结果与结论:(1)蔡维燕采用先起跳后插穴的技术,其他二人采用先插穴后起跳的技术;(2)蔡起跳时躯干较垂直,其他二人后倾;(3)蔡的展体效果较好;(4)三人在推竿后没有进一步腾空。建议:最好使用同时插穴起跳的技术,起跳时保持躯干正直,并应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对撑竿跳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技术环节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其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握竿的高度、竿子磅数、腾起高度。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根据能量守衡定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助跑速度是撑杆跳高的首动链,由它影响后续的一个个技术环节,是制约撑杆跳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16.
Pole vaulting is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disciplines in athletics. The evolution of world record height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oles and subsequent materials. Employing advanced, load-adjusted composites has resulted in a steady increase of the world record height. This study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pole vaulting with focus on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as well as finite element choi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e bending stiffness on the achievable height is systematically simulated. Higher effective bending stiffness leads to higher pole vaulting heights. However, if a certain stiffness is exceeded, the vaulter will not be able to bend the pole enough which leads to failed attempts.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利用率的研究为出发点,通过专家访谈了解该项目运动员在助跑时对于器械的控制能力、助跑可控速度的能力等专项能力的现状;采用实验测量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杨雁盛、刘飞亮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的利用率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以期更好地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女子撑竿跳高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女子撑竿跳高一些较为普遍的技术动作来描述女子撑竿跳高的生物力学, 以便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理解此项运动的动作技术, 使教练员能更好地鉴别动作技术的错误, 然后快速作出适当的校正。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三名突破1.92 m的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着H1的数值偏小、H3的数值偏大的缺点,部分运动员存在着起跳腿的蹬伸和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配合不合理的现象,改进蹬摆的配合和过杆的技术动作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参加2004年5月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跳远决赛中成绩前6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的对比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起跳中具有良好的弹性,起跳蹬伸技术比较成熟,但起跳扇面角不够理想。在助跑中绝对速度较低,而垂直速度和腾起角接近世界水平,说明我国运动员起跳时垂直分速度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较世界优秀运动员大,她们的腾起角与腾起初速度并不完全匹配,原因是一味追求腾起角度而忽略了水平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