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在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均有规定。但在我国的现行法律由于认识尚未统一而未予规定,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在探讨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根据、适用条件等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其思想最初萌芽于注释法学派,而作为学说确立于自然法学派,此后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得到应用。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情势不变条款理论、法律行为基础说、不可预见理论与诚实信用说。作为利益平衡的工具,情势变更原则应有其地位。而我国现行合同法并没确立情势变更原则。在现代经济,情势急剧变化,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应在立法中确立该原则;在司法实践上合理地界定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以平衡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合同签立后,不仅要遵守契约严守原则,还会因为不可抗力或商业风险等发生情势变更。情势变更是对合同的变更或解除,会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决定着合同的有效性。研究契约严守与情势变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影响情势变更的因素,把握契约严守与情势变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情势变更原则的产生是德国民法采用形式主义和概念法学的结果,所以德国的一些学者尝试从合同的成立、生效出发寻找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尝试突破"契约严守"的规则,寻求实质的合同正义。理清德国对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流变对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大有裨益。我国台湾地区虽然采纳德国的民法制度,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却与德国的方式不同,其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认为这是在某种特殊情势下为了平衡当事人的利益而对法官授予的一种自由裁量权。我国大陆地区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争鸣,而是一般性地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但是现实中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却需要相关的理论作出指引。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律发展轨迹的不同,对情势变更原则的实际运用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澄清法律适用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情势变更原则是国际商事交易中解决因经济环境异常变动所造成的合同履行困难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并未明确规定,但情势变更原则与现行法律所规定和倡导的诚实信用原则一脉相承,情势变更原则立法已成为完善我国《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因房产调控政策变动导致的房屋买卖纠纷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是由房屋买卖合同付款方式的特殊性及其市场风险性决定的,该原则有助于矫正合同双方利益的非自愿失衡。通过对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商业风险等相关学说的比较分析,在房产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结合房屋买卖合同的特点对情势变更原则的严格适用标准与排他适用情形作了详细阐述,秉着审慎斟酌的态度提出了符合我国特色的司法路径,以期实现合同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段时间里,情势变更原则没有被 我国法律承认,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不断出现,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已成为现实。本文通过论述情势变更适用条件及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等概念的区别,对情势变更原则司法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 ,以其强调的实质理性的特点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均有详细规定。我国由于对该原则认识不一 ,虽在现行法律中未予以规定 ,但因其通过对失衡的合同关系的调整 ,对平衡当事人权利义务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十分有益。所以 ,确立和完善情势变更原则是法制“国际化”的需要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情势变更原则是现代民法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本从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出发,考察其发展、演变,分析和阐明了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力,论述了在我国合同法中确立情势变更原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和司法环境诸因素,新的《合同法》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制度,但并不等于情势变更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不会发生和存在。比照新《舍同法》解决情势变更的问题,这要视情势变更适用的条件而定。在审判实践中,可参照有关部门司法解释、判例,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进行判定,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为正确适用情势变更制度,应注意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