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就我们小学语文的教育来说,更应是一个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生命天性的过程,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自主交流、反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平台。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也当成一个活的生命体来看待。这样,师生感受到的是各个生命的交流、涌动、成长。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应该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2.
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一“生命”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把课堂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已经形成。"‘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  相似文献   

5.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命化课堂”就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远发展,让师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体验着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了中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这种沉重的现象启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生命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生命,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老师,更要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营造生命课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方毅宁 《历史教学问题》2006,(5):104-107,51
课堂应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历史教育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生命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本文以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中外交流》(华东版)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六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生命课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一、《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的教与学实践中外交流史、民族交往史一直都是历史课堂教…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以哺育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自我生命辉煌的实现。在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大放异彩,因为课外活动为师生交流生命体验、共同成长提供了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途径。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课程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相似文献   

10.
"生命课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的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一、"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时代的变革、信息的冲击,感觉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如过去的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这些表层的认识,实际上仍然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观的“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叶满教授突破了这一框架,从更高能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她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口自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夸度和专业水平的发震、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们在这里将其推广到教育范畴.并在叙述中称之为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人格完善,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鲜活与生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能使学生塑造一个有个性的灵魂,铸造坚定的信念,培养热情、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生命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师生在活泼互动中快乐的学习,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的情感融于日常生活中,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追求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更是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命价值而进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表现在生命中情感体悟的遮蔽、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肢解、教学过程中的效率至上、教学评价上的单一取向等方面。应当从师道尊严、功利主义、传统课堂观以及教学评价的研究视角检视其成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真正让生命价值融入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整个生命意味着不仅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可是过去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学改革,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春风渐渐吹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渐渐地在我们心中播种、发芽、生根。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和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我意识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漠视生命,不关注生命,是对学生成长的误导,是严重的失职!  相似文献   

17.
杨志洁 《现代语文》2009,(6):133-133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表达他们最鲜活、最富个性激情的年轻生命的“语言”便是写作了,因此,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适应生命冲动的需要,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真话、抒真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又便于让教师掌握情况并及时加以疏导,通过批语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赢得学生的真心与信任,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逐步形成高尚的健康的情感,使其热爱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交流欲,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讲为主"、"传授知识",变为建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成长,张扬生命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 育者认识到生命活动对教育的作 用,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达成教育和生命活动的一致性、和谐性,人们在研究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略、实施课堂教学时越来越注重生命活动特点,重视生命教育,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个性,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命态度。 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尊重生命规律 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同样要重视生命活动的特点,以不侵犯学生个性为原则。也只有尊重生命规律,注重教育方式的平等、自由、民主,力求课堂教学和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健康而丰富的情感、有创新能力的普通人,才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