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泽东农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3):114-117
在中国,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毛泽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并在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这项工作。但由于他错误地把极端或过火的阶级斗争观念及教育模式引入了农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中,从而使这项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工作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立足于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提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以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为核心,以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标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认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党的第一代领导开始到以胡锦涛领导的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一直都在延续着.总结这段探索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积极地探索和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不断地总结人民群众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教育经验,逐步形成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教育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贯穿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主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原理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深人系统地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从而形成了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应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和战略的视角探究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就是由一片空白到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过而到一国和多国的具体实践,中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在曲折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既是一国的新时代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的宝贵经验,秉承了革命先辈们不朽的先进精神,再次深刻认识了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拓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艰辛探索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奠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创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不断运动变化的精神世界,法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同样具有相对性。结合时代的变化,不应固守对于法律乃至正义的观念。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思想僵化、不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只有结合实际适时调整观念,社会主义建设才会顺利发展。廉政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定中国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也只有认清实际,区分本末轻重才能真正解决,从而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体现着一个政治的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文化的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社会,一个在集体的共同奋斗中,充分容纳个人的创造力的社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具有久远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兼容并包、继承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这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社会主义观念: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超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伴随着我们党对发展问题探索的逐步深入,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解逐步深化而取得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新文化。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锐意改革的创新性等特点。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新思维的必然抉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必然归宿,是妥善应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境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优势,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出的基本结论。党带领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我国已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重要地位,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