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大师中,对书评提倡最力、写作最勤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胡适撰文评论过的图书在130种以上。《胡适书评序跋集》使我们得以一览这位学问家兼书评家的书评文字的风采。那么,他的书评特点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2.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3.
汪碧宇 《兰台世界》2005,(6):110-111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在史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胡适的档案史料思想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知识,二是多年国外学习和生活经历。他的档案思想既蕴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5.
杜勇清 《今传媒》2016,(1):146-148
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胡适(1891~1962)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本文试图对胡适的新闻思想作一现代的评述,对胡适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一科学的评定,以求为胡适争回些许的公允与客观,并以此期盼胡适的新闻思想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钱杏邨(1900—1977),笔名阿英,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不仅创作了很多的文艺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更重视书评,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他书评文章的盛产期。他一生写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1894—1986)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育家,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书评事业很有贡献的书评家。他从1911年到1986年的75年间所写的书评  相似文献   

11.
胡适韦莲丝     
近年,在美国和台湾新发现了胡适的一大批书信、电报,受件人是美国姑娘韦莲丝小姐(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从1913年他们在美国结识至1962年胡适逝世为止,交往达五十年,光胡适写给她的信函就达二百多通,超过了胡适任何一个朋友.由此,胡适与韦莲丝这一课题成为海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1903-1988),中国著名的文学家。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30年代创作最丰,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他对图书评论也比较重视,写过一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15.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名新院士。下午5时,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胡适兴致勃勃,又讲了十来分钟的话,在说完“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几句话后,突然往后一仰,倒在地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一代学人就这样邃归道山。谁能想到,就在他辞世前夕——2月23日晚10时许,胡适在其台北福州街寓所用毛笔写了“明实录”三个字,据黄彰健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明史专家)推测,这大概是胡适生前就毛笔所写的最后的字了。胡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虽非研究明史之专家,对《明实录》亦有研究,而对《明实录》的校勘整理出版,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胡适作为近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他所提出的"大胆的设想,小心的假设"这一治学方法论饱含着丰富的知识底蕴。另外在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8.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19.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在他一生的社会活动中,从事编辑活动是其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来加以介绍和论述。一胡适早在1908年在上海公学读书时,就主编过《竞业旬报》。《竞业旬报》是学生组织——竞业学会创办的一个白话旬报。宗旨有四项:一振兴教育,二提倡民气,三改良社会,四主张自治。目的是鼓吹革命。1908年  相似文献   

20.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花园里,希望花开早。──胡适《希望》胡适(1891─—1962)一生皇皇,但身后颇冷寂,只遗一子一孙,都在美国。胡适没有女儿(曾生一女儿.早夭),但他很想有个女儿和一群外孙。安徽的宗亲观念极重,俗称“侄即子”。胡适有位侄女婿叫程洪安,是他长兄胡嗣稼(同父异母)的女婿,年岁相同,胡适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女婿。程早年受托,在上海川沙县经营胡氏祖产胡万和茶庄。胡适青年时代在上海求学时,学、杂费用,都是由这家店开销的,因此胡适与程洪安关系特别密切。程洪安的三个儿子程法善、程法德、程法嘉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