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在中学化学胶体教学中,往往由于光源性质的局限,丁达尔现象不明显,所以不易看清楚。现在采用方向性好,单色性好,高亮度的氦氖激光器作光源,不需其它附属装置,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丁达尔现象。观察时把激光束分别水平射向装有氢氧化铁溶胶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等玻璃器皿(如图所示),就可看到一条鲜艳的红色激光束通过氢氧化铁溶胶,而激光束通过硫酸铜溶液时不发生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激光笔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发现了.一些“意外现象”:绿光激光笔照射时,浓的氢氧化铁胶体中没有发现丁达尔效应,但硫酸铜溶液中却出现了丁达尔效应;红光激光笔照射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光线不能透过溶液.针对这些情况,对分散系的丁达尔效应作了进一步探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实验步骤:1.氢氧化铁胶体溶液的制备取大约40 ml蒸馏水于小烧杯中,加热至沸腾,用胶头滴管吸取潮解的FeCl_3液体(或浓的FeCl_3溶液)8滴左右滴加(利用水沸腾自然搅拌)至水溶液变成红棕色(澄清、透明、无沉淀检出),冷却后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溶液。  相似文献   

4.
胶体的电泳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传统做法,效果欠佳,其缺点一是费时较多,实验开始20min后才能有现象产生,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二是距离讲台远的同学不容易看清楚实验现象。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投影实验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其做法是:取一个大号培养皿,把它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培养皿内盛0.01mol/L的硝酸钾溶液至高度的2/3,为了增强导电性,可加2~3滴1mol/L的盐酸,在培养皿正中央直立一支6mm×20mm的开口玻璃管,在其中加入4~5滴氢氧化铁胶体(为防止胶体微粒过早地扩散,也可以先滴加3滴四氯化碳后再滴入氢氧化铁胶体),把一号废电池碳棒洗…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化学第一册》,中提到淀粉溶液,又提及了淀粉胶体,那么这二者是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实验:用蛋壳作成半透膜渗析袋,用水洗净后使用。在小烧杯中盛少量蒸馏水,蛋壳中盛淀粉溶于水而得的液体(系用可溶性淀粉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而成,有丁达尔现象,遇碘水变蓝),放入烧杯中。静置一夜(12小时以上),取烧杯中“蒸馏水”试验:加碘水变蓝,无丁达尔现象。取蛋壳中液体对照:加碘水变蓝,有丁达尔现象。  相似文献   

6.
一、喷泉实验1.配制Na_2SiO_3溶液。称取10 g白色硅酸钠晶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 mL蒸馏水并搅拌,使晶体完全溶解。2.制备硅胶。向小烧杯逐滴加入3 mol/L的硫酸,开始无现象,随着硫酸的加入,有白色胶冻状物质生成(用激光笔照射,有丁达尔现象)。当白色沉淀的量不再增加,停止加酸,充分振荡,用硬纸片盖住小烧杯静置24  相似文献   

7.
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附图。 2 操作步骤 1.取二只烧杯(100 mL)各加入约50 mL的蒸馏水,然后往一烧杯(烧杯Ⅰ)中滴加3~5滴KCNS溶液,向另一烧杯(烧杯Ⅱ)中滴入3~5  相似文献   

8.
用FeCl_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探究制备Fe(OH)_3胶体的最佳条件,找出中学化学教学成功演示Fe(OH)_3胶体丁达尔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100mL的小烧杯里加入约40mL淀粉胶体和20mL食盐溶液的混和液体。 将两支半截试管,一端各用线扎紧半透膜,再倒入5~10mL蒸馏水,放到盛混和液的烧杯里。 0.5min后,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了氯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碘水,不发生变化,证明了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另取一支盛有混和液的试管,沿内壁加入一滴硝酸银,可看出生成白色沉淀再加一滴碘水即变为蓝色。两组实验前后对比,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与胶体有关的化学试题,关键在于要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根据胶粒的结构特征(直径在10^-9m~10^-7m之间)来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差异;根据丁达尔现象来鉴别溶胶和溶液;  相似文献   

11.
赵坡 《化学教与学》2013,(4):82-82,84
之前在进行有关丁达尔效应的教学时,笔者总是习惯性地按照教材(人教版化学1)的安排选用氢氧化铁胶体和硫酸铜溶液作对照试验,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检验一下其他溶液或浊液能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本学期笔者再进行本部分教学时,依然按照既定思路开展教学,但一个学生的"发难"让笔者"被创造"了意外的生成。"老师,你怎么知道牛奶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呢?"一个学生在课后向笔者询问。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39):158-159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基本知识与原理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及知识体系。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演示实验现象一定要明显,方便学生的观察与理解。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光束亮度不足,不利于学生观察,因此在原实验的基础上,改变试剂用量与试剂加热顺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性质之一,为了呈现胶体特有的现象,高中化学教材通过液溶胶来演示,但学生缺少对气溶胶和固溶胶“丁达尔现象”的认识,作者设计了适合学生在家庭中开展的气溶胶和固溶胶的制备及呈现“丁达尔现象”的“生活化”实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1.实验原理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溶液时则没有这种现象,这是由于胶粒对光线的散射而造成的,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选用激光手电作为丁达尔效应实验的光源,可以不用暗箱直接观察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既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又简化了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有关胶体的考查都是零散地分散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中.笔者就近几年高考有关胶体的考查分类例析如下,以便同学们了解高考有关胶体知识考查的方向. 一、考查胶体的本质特征 例1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B.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C.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D.TiO2·nH2O控制一定条件可形成溶胶 解析:分散系的分类是依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而不是依据胶体的性质,A说法错误;豆浆属于分子胶体,雾属于气溶胶,都是胶体,B说法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葡萄糖不属于胶体,C说法正确;TiO2·nH2O溶胶控制其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 nm~100 nm,可形成溶胶,D说法正确.答案为A. 点评: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微粒的直径介于1 nm~100 nm,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胶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Na2 O2 的性质实验值得研讨。一、教材P .3 2 [实验 2 5 ]最好用大试管 ,取 0 .3 g过氧化钠 ,用滴管滴加 1mL~ 2mL水后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检验产生的气体 ,木条复燃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如果Na2 O2 的量少或滴加的水少 ,产生的氧气就少 ,用图 2 6所示操作通常情况下不能复燃。并且 ,验证完氧气后 ,还可滴加酚酞 ,通常溶液会先变红 ,稍一振荡就立即消失。接着 ,取一只 1 0 0mL的烧杯 ,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加 2 0mL~3 0mL水 ,再滴加酚酞 ,溶液显红色且不会消失。二、教材P .3 …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溶液和胶体,“丁达尔现象”的演示实验一般要在暗箱中进行。另外,由于光源一般采用白炽灯泡或手电,演示效果很差,坐在中后排的同学往往看不清楚。如果将这个实验改在白昼投影仪上进行,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操作,将使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分散质粒子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胶体具有布朗运动现象、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素琴 《教学随笔》2009,(10):23-24
【丁达尔现象演示器】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因为这部分内容讲起来比较抽象,所以及时的课堂演示尤为必要。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对外界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必须在暗室里或者晚上实验效果才比较好,对课堂演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20.
考点一:分散系的区别例1 下列有关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A.淀粉溶液B.食盐水C.牛奶D.碘酒解析:区别溶液与胶体可用有无丁达尔现象来区分;区别悬(乳)浊液和溶液、胶体可用静置是否分层来区分.B、D属于溶液,C属于乳浊液,A 为胶体.故选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