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丑”与“美”原本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是毫不相容的。可是,当你读完了这篇《丑与美》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她描绘的“惊心动魄”的“丑”中感受到美的“震撼”;你会禁不住感叹,原来“丑”也具有让人震撼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关”、“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关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谢生 《现代语文》2006,(2):107-108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是基础,是底线,是前提,应该说它本身不具备价值,我们通常说的“真”实际上说的是“诚”,即诚信,在特殊的国度和特殊的时代,它具有异常珍贵的价值。对人有益、有用,我们称为“善”,这是从人的功利出发的,它具有价值,属于功利价值。美,基本上已经超越了功利,进入人的精神层面,它是精神人类追求的价值,因而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曾艳 《今日教育》2008,(12):54-55
作为一名曾教过五年语文的数学老师,曾经非常留念和羡慕语文老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具有人文背景的词句可以使孩子们创造出梦想的诗篇。而数学呢?也许很多数学老师自己都很难表述数学的“美”到底在哪里,除了“数”,就是“算式”,有“美”存在吗?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相似文献   

5.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英国诗人济慈在他著名作品《老古翁颂》中提出的关于“真”与“美”关系的一个具有影响的结论.但是在这里,“真”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真”,它具有特殊的含义,是指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校一般用“三好生”、“优秀生”、“XX星”来评价一个学生,法、美两国是如何评价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张驰 《今日教育》2006,(2):45-46
“言为心生,乐由情起”,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便是音乐的“灵魂”,幼儿概莫例外。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自己的情感之手去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激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任务。而“感受和表现”,是音乐教育的宗旨,音乐教育最终应放在“情趣”二字上,即“激情诱趣”。  相似文献   

11.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然而,作为实施美育主渠道的美术教育,怎样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我认为,美术课应有“美”有“术”。所谓“美”即审美教育,所谓“术”就是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13.
王祖霞 《江西教育》2023,(11):88-89
“玩美”教育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综合实践,融入艺术性课程,渗透科学性课程,融合社会性课程。我们要实施“玩美”教育,打造幼儿的“完美童年”,丰盈幼儿的精神,润泽幼儿的生命,在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的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真正成为审美主体。通过“听”、“唱”“想”“说”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我们只有感受到哲学的“真”“善”“美”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心灵关、形象美、语言关、行为关即“四美”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不能忽略与“四关”相悖的师德现象,将“四美”修养与师德言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是美在百开争姘,初夏的美就美在万娄竞绿。该用什么词来简括初夏的景色呢?“绿肥红瘦”?不,那写的是暮春花事;“绿暗红稀”——这才差不离!“绿”而“暗”,形容绿的派重;“红”而“稀”、可见芳华渐渐褪了,但还不是绝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建立“美日台安全联盟”为“台独”寻找靠山是自李登辉执政以来,台湾当局追求的重大战略目标。民进党执政后,更明确提出希望建立“美日台三角安全联盟”或建立“美日台东亚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五一 《天中学刊》2003,18(6):46-48
从西汉以来,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多概言为忠君爱国、尊贤爱民、批判精神、峻洁人格等。近代学者开始关注屈原的“美政”理想问题,但多把其看作屈原众多思想内容的一个方面。从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及作品本身看,“美政”理想是屈原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它的内容包括效法前贤、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关注民生、改革不良政治、实现“圣贤之治”下的统一等。而峻洁的人格是“美政”理想产生的坚实基础,忠君爱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要条件,对昏君谗佞放言无惮的批判是实现“美政”理想受阻的丛然表现,九死未悔、愤而自沉是“美政”理想破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