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孝义家风     
《今日教育》2014,(12):67-67
在早期,孝是极富有人性的,孔子是反对思维僵化的一个人,他提出的孝道也是符合当时人性和时代精神的。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实一下、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人性革命"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两个危机的思想,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佛性基础上的"善恶不二"的人性论。尊重生命,回归生命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立足点;克制私心,彰显"善性"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眼点;开发生命,创造价值是"人性革命"思想的着力点。"人性革命"思想的启示在于:道德教育要注重科学的生命观教育,重视人的德性涵养与生命价值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意识形态文学的创作潮流中,革命意识和阶级性洗刷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但柔石的小说是一个例外,特别是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其独特之处是政治性的题材在他的笔下并没有界限分明的政治化处理,而是从真实的人性出发进行书写,彰显人性,他结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同时又巧妙的把阶级意识和人性真实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呈现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济慈的诗歌以"美"为最高的理想。在他的美学理想中隐含他对人性和社会历史的人文思考。济慈的史诗残篇《海披里安》是这二者结合的典型例子。在这篇诗作中,"美"被当作了人性崇高的标志,"美"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人性进步的过程,扩大到整个社会历史层面,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济慈以希腊神话为载体,隐喻的其实是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人文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6.
姚宇  程萌 《文教资料》2007,(25):69-71
在19世纪英国的主流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查尔斯·狄更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远大前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优秀的写实作品中,他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中产阶级的本性,对普通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本文着重讨论人物所企望的"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即幻灭),以及各自失败的原因,展示出当时社会剥夺人性的力量,和人们为人性的回归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女娲形象充满着语言和思想的张力,具有复杂意蕴。《补天》作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是他首次对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进行重构的尝试。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展现了可爱、善良、牺牲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但是,与她创造出的人类形象相比,作品又鲜明揭示了那些残暴、贪婪与自私的“丑恶”人性。女娲的美好与人性中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对丑恶品质的批判。《补天》呈现的矛盾人物形象,恰是鲁迅当时人生经历和心境的体现,折射了当时社会现实,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心剖示。  相似文献   

8.
《艰难时世》以批判功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旨归则落在坚持人性、宏扬人性上面。人性有许多内容。小说中,狄更斯在不止一种场合,强调过幻想、娱乐、信念、个性等问题。作者通过成功塑造一些人性内涵丰富而深厚的人物,达到他尖锐抨击功利主义教育的目的,反对当时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和压制。  相似文献   

9.
韩非认为人性是自利的,他从当时社会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论证了这种人性学说;这种自利的人性论尽管犯了以偏赅全的方法论上的错误,但却是在私有的市场经济中的典型表现。人性自利的思想为我们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打破传统的耻于言利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为社会提供因情治理和依法治理的举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然人性说"是朱光潜在新时期对待当时的热点问题——"人学"问题的基本看法,也是朱光潜在新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学说。新时期的朱光潜之所以对"人学"问题如此关注,正是源于他开始关注现实中的美学问题这一转变。朱光潜将"人性"解释成"自然本性",是在为论证"人性"的存在寻找合法性依据。因为"自然"在当时就意味着客观真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合法性的象征。朱光潜正是借"自然"的这种"天然正确"的象征意义来为"人性"确立其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期,弗洛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繁华背后的精神失衡状况,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健全,分析了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强调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作用,认为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与社会是否健全密切相关;他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透视出当社会发展只以生产和消费为中心时必然导致精神层面的病态;他非常自信地提出只有健全的社会即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才会真正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如今,弗洛姆的这些思想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对中国还是世界的生存发展都依然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萨特突破了传统人性理论的窠臼,否定人有生而具有的普遍本性,认为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特殊的;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但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创造的,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柳永和朱熹是两种截然不同旅游思想的代表。柳永作为一个不受封建礼法所羁的北漂族,科场失意,寄情于城市人情风物,游仕于大江南北,追逐世俗的游乐,寻找人性的本真,形成了自然无羁的逸游思想。而朱熹在旅游中执著于山水之乐,认为旅游不只是精神港湾,更是修身之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悟真道于山水,于悠游中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成就了理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严懿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32-133,148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是涂尔干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华作品,体现出其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原则。涂尔干认为,人本性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些超脱于自我的、纯粹的灵念经常被赋予神圣意义且寄托在某一对象之中。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构成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勾勒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
屠格涅夫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尚表现于他的作品中,他以哲人的智慧透彻理解大自然和感悟人生,认为大自然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殿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创作观。在其代表作《猎人笔记》中,他从自然出发,将由自然所激发的感触,通过纯粹的自然(生理、物理的自然)作为桥梁和粘合剂,把精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也就是对人物的歌唱和钦服;他认为对自然的一丝不苟、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循是人性得以澄清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然状态是霍布斯社会思想的基石。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和人在能力上是平等的。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说法。有论者认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这种看法是对霍布斯思想的误解。霍布斯设定自然状态这一概念,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参照点,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现实社会的利弊。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出发,得出爱欲压抑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接着,他从劳动异化的角度阐明劳动者的工具化和劳动性质的异化是爱欲压抑的具体体现。最后,他从必要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探讨爱欲解放的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