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  相似文献   

2.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巍 《考试周刊》2012,(66):20-20
“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说对人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常常用“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句话。研究历史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也都明白“盖棺论定”的意思。因为人的一生,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起大落,面目全非,是旁人始料所未及,有时恐怕甚至是自己也不曾料到。生于太平盛世。这种变化的外在原因还相对少些。若是生逢乱世.尤其是生长在内忧外患频仍、世局变幻无常的近代中国。人们受外在的、内在的因素煎迫,表演起“变脸”来,绝对令那些川剧大腕也白叹不如。今日是人,明日是鬼;一面是人,一面是鬼;今日被人怀疑是鬼。明日才知原来是人。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历史人物时.一方面,一定要分别不同的阶段.将之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另一方面,又必须将之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把握,“时段”与“一生”、“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这些人物有相对客观一些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佚名 《高中生》2009,(2):50-50
鬼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迷信指人死后能离开躯体而存在的灵魂。”尽管鬼是一种迷信的东西,却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神秘、可怕的。与鬼有关的故事往往被人津津乐道,流传甚广。有不少人甚至声称自己曾见到过鬼,而无神论者则认为鬼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亲爱的朋友,你相信有鬼吗?鬼又在何方呢?本期的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9.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0.
相蓝欣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的口号非常“危险”,因为它似乎暗示着中国要来领导世界走向和谐。这个理解恐怕让入有些难以理解。更多的人大概还是会把“和谐世界”理解为“和谐的世界”。它是中国所建议的一个远大理想。而决不能理解成中国要以和谐为名去搞定世界。因而“和谐世界”的提法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11.
“鬼”,谁都想象它是狰狞而可怕的,但谁又都没见过它。我们都知道它是迷信的产物,但信“鬼”的人仍大有人在。我们应当排除对“鬼”的迷信。迷信中所说的,人死后都会变“鬼”,而“鬼”又能变人,这称为一个轮回。那些干了坏事的人,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永不复生。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地球上的人应连年减少才对,可世界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大大增加了。这些人哪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话中有鬼     
神行太保:擅武者,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善文者,魑魅魍魉,尽可成篇。且看这篇“鬼话”——人间不管有鬼无鬼,人的话中可免不了有鬼。人的话中不但有鬼,还创造了鬼的形象,话里还隐藏杀机,神鬼尽出,搅得人心惶惶。话中还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绘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这些鬼的来历很多,也很古老: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所以从话中可以看出,鬼是有的,还是活的。宗教中的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的话中创造了鬼,从此鬼常挂于人的嘴边,成为“鬼话”。尽管鬼的形象让人有不好的感觉,但是鬼话依然有那么多人应用。女孩子常喜欢骂人“死鬼”“色鬼”,因而…  相似文献   

13.
“纸鬼”应用于殡丧礼仪程式,亦在岁时民俗活动中有所表现。民间巫术常见形式多有利用“纸鬼”的情形,其极端方式,是所谓“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纸鬼为奴”案例,则体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纸鬼”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对于“纸鬼”以及文化意义相近的“纸人”的作用的考察,有助于发现和总结古代社会民间礼俗和信仰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对于“纸鬼”的文化思考,或许也有益于启动和推进有关“纸”在传统社会民俗史和意识史中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文,完成1——10题。 劝君莫信“鬼打墙” 王谷岩 漆黑的夜晚,人在荒郊野地里赶路,走了整整一夜也没能达到目的地,天亮时才发现原来一直在一个地方兜圈子。迷信的人管叫做“鬼打墙”。实际上按照“生物控制论”的观点看来,所谓“鬼打墙”,不过是人的行走运动自动控制过程出现了“障碍”。  相似文献   

15.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鬼”与“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都与邪恶、贪心、狡诈有关。然而《宋定伯捉鬼》中的“鬼”并不贪心,也不狡诈,反而让人感到它很真诚、善良。因为该文中的“鬼”始终没有做一件坏事,每当宋定伯问它,它都真诚相告。在“共递相担”中也不嫌定伯“太重”,而深信其“新鬼”,至宛市被“急执之”时仅“声咋咋然”而已,除了哀伤之外也不见有害人之心念与动作,变化也仅变一羊(“羊”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温顺的代名词),假…  相似文献   

16.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19.
冢冢     
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我静静地趴在窗口。我看到午夜12点一过,平日无人的巷子突然拥挤起来,各种各样属于黑夜的鬼不断涌了出来,他们有着各样的怪脸,都带着不完整的躯体和五官在七月初一的这天开始来到人间。鬼月终于来了,我的两个冢冢大概也快来了。之所以一开始说“属于黑夜的鬼”,是因为还有属于白天的鬼,他们在天开始发光的时候就慢慢地走了出来,大街上突然多了很多很多“人”。我所见过  相似文献   

20.
横行的螃蟹     
说起螃蟹,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爱吃的,它既营养又美味。但是螃蟹在古时却是不祥之物。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么记载:“关中(陕西一带)无螃蟹, 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疟者,则借去悬门户。”“不但人不识,鬼也不识也!”不知道把勇敢的探索者形容为“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