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445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密切关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随锻炼方式的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锻炼频次、锻炼强度、锻炼经历具有正相关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以期为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性别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2)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显著;(3)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542名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为被试对象,探讨了国内某民航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以及其与学业倦怠、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542名民航相关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9.78%;在网络成瘾、学业倦怠、人际交往的比较中显示出人口统计学差异;民航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倦怠、人际交往困扰及其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在学业倦怠、人际交往困扰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量表法对福建省五所高校的634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中的整体情感体验趋向幸福但强度不佳;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专业情感体验城市生源的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大三、大四学生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显著高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学校自然环境、社会比较、教师模范作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人际交往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源地、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3)年级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4)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5)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今后的人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各高校因其学生家庭背景和地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状况都会有其特殊性。本文调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25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差异,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四个维度在人际关系诊断表各分数段的分布差异极其显著;年级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处于各自特定的阶段,其环境、思想、认识,目标都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此研究,特为珠海大学生优化人际交往能力提出几点建议,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沈琼 《考试周刊》2009,(16):183-185
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SCT)》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某民办高校152名专科大学生进行了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年级差异显著;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监控状况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明确了自我监控中哪些维度影响人际交往。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理想。(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水平受生源、年级的差异影响。(3)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总体水平较高。(4)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总体水平及外向维度与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自我监控中的外向维度对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以及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师生之间交往频率不高,同学之间的交往深度不够,在有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男女大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6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用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和理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与母亲的拒绝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尤其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能够在35.5%的程度上解释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大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优于大一、大四学生;文科类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理工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因此,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南宁三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的428名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认知风格量表》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量表》,分析高职学生认知风格与人际交往状况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在思维内倾—思维外倾维度上,高职学生的主动交往意识、人际交往深度、与周围人群交往深度、同异性朋友均衡性、人际交往的目的性、人际交往的合群性、人际交往的原则性、人际交往的直觉性呈显著相关;在直觉—分析维度上,高职学生的主动交往行为、主动交往意识、人际交往广度、人际交往深度、结交异性主动性、同异性朋友均衡性、人际交往的目的性、人际交往的直觉性、人际交往的原则性呈显著相关;在言语—表象维度上,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深度、主动交往意识、与周围人群交往深度、结交异性主动性、人际交往的合群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大连市96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心理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专业上、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生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连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极其显著.(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58名盐城师院用社会适应性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男女生在人际交往适应和角色适应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管理、就业准备、人际适应和角色适应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的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状况很好,且各因子在性别上无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差异显著。自我的刻板性可以预测社会适应48.9%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状,文章选取8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冷暴力没有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暴力存在显著相关;从母亲过度保护、父亲冷漠拒绝中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冷暴力。并对其改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200名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在公正世界信念和内在不公正因子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独生子女在公正世界信念和终极公正因子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公正世界信念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城市/农村)和文理科的差异对其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使用Scl-90对一艺术院校的2010级新生施测,选取30名贫困生和101名普通学生作为样本,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艺术类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家庭经济状况与性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恐怖几个因子与全国大学生相比存在差异显著;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与性别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改善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指导基础,组织36名艺术类大学生开展7周人际交往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并分别在实验前后比较16pf测验效果。结果:1.训练后艺术类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和敢为性显著提升,而敏感性和忧虑性明显下降;2.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3.心理健康、新环境成长能力及适应焦虑因素训练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心理行为训练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查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孤独感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提供依据和支持。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UCLA孤独量表对2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2)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对他们产生孤独感有不同的作用;(3)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良好的学生孤独感显著地少于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不好的学生。结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新的环境中总会产生孤独感,而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他们孤独感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高校应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加强人际交往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人际交往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