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美国、日本、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竹一致做法,思考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应该虚心吸取经验,更新教学理念,分阶段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推进教学实习方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需求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在总结齐齐哈尔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方案的构建进行研究,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炼出三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共性之处,即:适合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服务;充裕的体育经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吸收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优秀经验,改革和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世纪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以及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的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选课维度3个方面对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支持,彰显学前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省内各区域学前儿童和教职工逐年增加,亟需学前体育教师人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丰厚的教学优势,有利于学前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高校体育的模式和绩效出发,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工作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体育实习的主要因素、对象因素和中介因素等方面,找出现有体育实习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教育实习的质量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密切相关。研究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体育教育本体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本体的创新至关重要。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本体创新,必须树立以“健康体育”为主体的主体体育、科学体育和个性化体育的教育观,必须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贯彻落实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而使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无结构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扩招"后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修订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建立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以培养"扩招"后具有多元复合型特征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现代体育指导思想与高校体育改革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月佩 《体育科技》2006,27(2):24-27
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如何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打基础,怎样从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出发提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仍是高校体育领域的焦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归纳法,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侧重论证现代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知识经济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的国家既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文章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入手,对知识经济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提出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的五大组成部分,以及体育素质对当代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对策,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体育课与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之一。如何把这种行之有效的素质培养方法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重大且富有开拓性的课题。通过对拓展训练研究在高校体育课上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以及对目前实践结果的分析,对是否要把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抓好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是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后备人才匮乏、体制改革的深化、篮球市场的发展,都迫切需要构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学校———职业队为主渠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参与的培养途径;以赛促练、练赛结合的多样化培养形式;科学、系统、全面、“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开放而规范的人才选拔、聘用、交流机制,还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成长的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从区域角度对中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转型和体育改革背景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运动训练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途径。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及几点建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课程评价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体育课程评价概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评价在体育教育中的诊断、引导、鉴定、调整、改进、启发和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提出几点可供实践操作的建议,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德、美、日、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高中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总体发展趋势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上体育课.深圳高级中学1997年以来的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改革表明,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它能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文章以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涵义为切入点,就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作用以及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探索一种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的新型体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本文探讨了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学生需要、拓展训练自身优势、政策依据、师资保障与实践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其进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以期为学校体育引进拓展训练,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昌民  贾锡六 《体育学刊》2005,12(3):101-103
对山东省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山东省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且素质普遍偏低。调查发现,领导的重视以及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行动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升华。它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性评价,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