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本文分三个部分,择其大要,论析以群三十年间研究报告文学的重要成果。指认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而且更是由于他研究报告文学比较广泛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有些命题的探讨,颇富理论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体发生论是文体学研究中的“基础工程”.我国报告文学研究肇始于30年代.此间,即有学者对这一新文体的发生作了初步的研究.其后60余年,数代研究者论析颇多,有关报告文学发生理论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我们就报告文学发生时期、发生根因等问题,择各家要说,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胡风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研究所具有的某种开创性,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主要由译介转述走向独创自著。他从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和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的实际出发,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地位。胡风采用系统比较的方法,独辟蹊径地论析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他对报告文学的两个核心问题——真实性和文学性,也有精辟的阐释。该文从文体功能、文体特质、文体写作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整理和论析了胡风的报告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思想富有针对性,具有报告文学作家论报告文学的独特眼光和思路.他主张"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报告文学作家应"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国家叙述'其实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这些报告文学思想是其创作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升华,对我国当代报告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体发生论是文体学研究中的“基础工程”。我国报告文学研究始于三十年代。此间,即有学者对这一新文体的发生作了初步的研究。其后60余年,数代研究者对此论析颇多。关于报告文学的发生期,各家要说有古己有之说,起于近代说,起于“五四”前后说,起于30年代说等。其实,文体的发生有着一个运行的过程,中国报告文学并非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给报告文学以史的定位,美的评说,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专著。它在“新时期”这一锁定的历史框架内,以报告文学为聚合点,史论勾连,或以史带论,或以论述史,并在历史与美学的批评中,给新时期报告文学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整体观照。它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取得的阶段性上佳成果,但还没有打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7.
对于报告文学未来生存的忧虑,源于对报告文学存在价值的质疑.目前,关于报告文学包含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属于新闻还是报告文学是集文学与新闻于一炉等三种观点都存在问题.其实,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与文学和新闻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就是基于对报告文学特点和性质的研究,明确定位报告文学的文体独立性,并提出了报告文学发展的若干对策,以肯定报告文学文体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语言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是说话人在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它涉及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以副刊报告文学《SOS:一代宗师垂垂衰竭的史学生命》一文为研究对象,关注报告文学作者在选题、立意、创作思维、社会文化心理顺应、语码转换和转述等语用策略方面的意识突显,从认知和社会心理的维度探索副刊报告文学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退潮之后,学术界对报告文学的讨论热情亦为大减,研究专著更是寥若晨星。而丁晓原以一种青春的激情三十年来执着地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发展,甘于寂寞,潜心专研,先后撰写了(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上海书店2004)等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降,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报告文学理论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特质.与此相对应的,新世纪的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在综合研究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个案研究的剖析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新世纪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应该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发展,创建报告文学独立的话语方式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理论的形成、拓展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学是出现工业化社会后新兴的学样式,它基本上是同工人运动、工业化社会进程和一百多年历史大变动同步发展的,成为现代社会动荡、变革、发展的艺术纪实献,我国的报告学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今已是报告学繁荣的国度。长期以来,我国报告学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报告学理论研究开始形成并初步繁荣。回顾报告学理论的形成、拓展历程,有利于对新世纪学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我国报告学创作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繁盛,研究滞后”的看法已流行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书评推介在内的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平台很高是突出特征。切入该年度报告文学研究的内部面相可总结为六种成果。其整体性欠缺在于:文体概念相对模糊,深度研究有待加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年度缺憾”,基本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4.
尹均生教授近日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史研究第一人的地位。这部著作的独创性在于采取解读作家、作品的"个案式"的研究方法,把"源起与发展"溶于个案叙事中,从而完成国际报告文学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创作理论是建立在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演绎发展形成的,其创作理论的根基在逻辑推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本文指出了其创作理论的逻辑悖谬性,得出了重建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的必然性,力图恢复“Reportage”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界关乎左联报告文学运动的探勘,得益于文学史料的渐次完善和现代性问题意识的日益明确,改变方法先行的本质主义论述。传统研究范式主要着眼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抑或现代报告文学百年脉络之历史切面的宏观概述,虽颇有创获但是由于学术想象力的日渐匮乏而难以为继。后新时期研究范式的转型,体现为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阈切入其间,将关注焦点转移到知识分子书写、现代都市想象以及翻译政治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的影响下,在中国生态危机的状况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兴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创作,对于揭露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大多缺乏对于生态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生态文学批评尚未得到文学批评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典型报道既是一种报道观念,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完整的典型报道概念应该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典型报道的演进历史正是这两个维度双向互动、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必须立足于“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才能拓展典型报道研究的新“进路“.同时,只有把典型报道纳入到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态环境和媒体现状之下进行研究,才能够得出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