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由于经常缺失科学精神而同样需要科学精神 ,特别是需要基础性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合理限制逻辑思辨的方法。科学精神在人文中要有合理的定位 ,必须反省科学主义 ,并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调整科技意识形态。本文探讨了实证的方法和解释的方法对人文的不同意义 ,并且主张适当恢复解释方法的地位。本文还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同人文有关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科学对人文的解释已成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反思、检讨科学主义弊病的大背景下,在期待传统思想文化解救人类困境的情境下,科学解释人文实践再次遭受强烈质疑,似乎摆脱了科学的纠缠,人文就清纯依旧,似乎人文意义不能彰显,都是科学的罪过.这样,如何认识与处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便再次成为当今中国学术界焦点问题.本文以科学解释人文为视角,探讨了科学解释人文的特点、问题及其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兴起及演进的历程,通过与西方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科学思潮中出现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认为,由于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特殊原因,致使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在急切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丧失了对科学理性本身的反省与检定,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人文价值的区别,陷入唯科学主义,忽视了人文价值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科学哲学是科学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分支,从逻辑实证主义经过批判理性主义到历史主义,是它在本世纪经历的主要历程。要了解科学主义思潮,不可不对这个历程作一简要的分析。一、批判理性主义及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异同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1902—),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哲学家。他一生研究的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主要研究科学哲学,代表作是1934年用德文出版的《研究的逻辑》,该书直到1959年才出英文版,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二)四十年代主要研究社会哲学,代表作是《历史主义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共敌人》(1945)。(三)五十年代以后,在深化科学哲学思想的同时,研究本体论问题,代表  相似文献   

5.
从两种文化问题谈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刘兵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系列谈(一)【编者按】近二三十年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经历了彼此间的纷争和流派内部的分化后,开始出现互相靠拢和汇流的趋势。与此相应,20世纪的两大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  相似文献   

6.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具有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特征,它同样也存在着根本缺陷,即这种科学观强调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截然划分,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实证精神,忽视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重视科学的逻辑,忽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由此,透视和分析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实中两者尖锐对立、分离。  相似文献   

7.
范爱理 《黄山学院学报》2003,5(3):92-93,103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和思想基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其两条哲学思想轨迹,人文管理由于溶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管理理念而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向。以人为目的的管理思想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认识多处于一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归属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归属于人文主义,科学教育归属于科学主义,则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二是教育价值取舍上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取个人本位价值观,科学教育取社会本位价值观。则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三是教育手段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的手段是人文知识,科学教育的手段是自然科学。那么在“人文不是科学,科学不是人文”的对立下,人文教育与科…  相似文献   

9.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就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中国割地赔款的耻辱。中国人在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巨大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自然地产生了对西方科学的过分崇拜和颂扬,从而导致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出现。科学主义诞生后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就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中国割地赔款的耻辱.中国人在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巨大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自然地产生了对西方科学的过分崇拜和颂扬,从而导致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出现.科学主义诞生后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认识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不仅是一个知识学的课题,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之间有着内在构成性关系,社会科学的明显而强烈的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认识论上的社会性、经验性、因果性和客观性。正是这种“科学性”品质,使社会科学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知识和智能基础,成为现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现代社会自由、民主和公正等信念的精神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成为当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研究成果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科研究成果,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创造有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存在重大的缺陷。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研完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要求政府通过转换职能建立起研究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相似文献   

14.
STS所倡导的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意识和精神,可指导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根据当前高校社科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理工科优势大学社科科研以STS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引证举例,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社科科研体制改革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Transhumanism”是一种思考人类未来的运动,它假定了当前人类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较早阶段而非终点,并倡导使用理性,特别是使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来改善人类的生物体,从而步入Transhuman甚至后人类(posthuman)社会。通过人类增强增加Human的属性使其成为Transhuman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一个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干预永久地增加了人类的某种内在属性,并且超出了人类物种在未接受任何增强干预下的最高水平”,而增强干预在增加一些人类属性的同时也在减少另一些属性则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另一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增强干预永久地减损甚至彻底摧毁了人类之生物性、生活的真实性、个体的同一性及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中的任意一个”。这两个标志可独立使用,它们有助于推进Transhumanism的倡导者与反对者的公开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承认认知科学和修辞学存在不同的学科假定和研究目标的基础之上,文章认为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古典修辞学对辞格的关注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排比示例来证实认知科学对修辞学中的某些认定,提出认知科学将极大地丰富修辞学,而后者也会为前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实验语料。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之根本,而现代化人格的塑造必然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兵学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分支,对当代现代化人格的影响各有优劣。着重从6个方面探讨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塑造现代化人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的英国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赋予文学深刻的社会意义,倡导了著名的"人生批评"论。阿诺德独特的文学功能观基于他对维多利亚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深刻审视,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