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欣  潘旭 《山东教育》2012,(Z4):82-83
小学数学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即:问题、探究、过程。"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疑问。缘于疑问生发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倾向。可以说,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围绕问题,才有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具体的"过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综上所述,"探究"是学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  相似文献   

4.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5.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经常质疑,可以激活思维。发现问题提出来,则是将思考的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可见,"设置疑问"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创设问题情境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朱熹在《格言联壁·学问类》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的简单理解就是:"学习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解决疑问。解决小疑问,有小进步;解决大疑问,有大进步。"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作用。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提高问题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质疑不但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  相似文献   

9.
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要求。毋庸置疑,学习的过程就应当是学生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端,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有经验的老师们都很注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领悟.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杨群 《语文天地》2013,(18):16-17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  相似文献   

15.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最好突破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觉有疑问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  相似文献   

16.
激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发端的火种,是创造的原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难发现,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本文就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林怡谋 《考试周刊》2014,(41):72-72
<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一、加强引导,学会质疑在有效学习中必须由教师发"问",过渡到学生会发"问",有疑有问,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留给时空,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学生通过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作用得以发充发挥。如何让小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