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骆驼城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文书进行了释读,根据墓券内容考证了河西骆驼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十六国时期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丧葬风俗.骆驼城遗址周嗣墓葬出土的十六国墓葬文书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汉晋以来河西地方建制与民间丧葬风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屯田成为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嘉峪关墓壁画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屯田的情景.该文通过对壁画军屯、民屯的描绘,分析当时河西屯田军民合一的形式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画像砖墓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对于画像题材的研究性文章层出不穷,但对于墓葬本身的构件却关注较少。其中墓门上高大的照墙,它是河西地区墓葬的典型特征,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对照墙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梳理,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思想解放时期,当时女性的地位貌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女性贞节观方面将魏晋时期女性的地位与之前的秦汉时期及之后的隋唐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魏晋时期女性地位并没有什么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上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时贤前彦对此时期的音韵学已有了全面的研究与论述。大体说来,两汉音系接近上古音系,而南北朝音系接近切韵音,三国魏晋正是变更的关键时期。因此,弄清这一时期语音的发展变化,对我们研究漫长的语音发展史无疑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及内容的繁杂,并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达,引起文化用具的革新,为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历代人中,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是最微弱、最残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纵其一生,魏晋士人始终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相似文献   

18.
《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流徙,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频繁接触,这为饮食上的交流和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交流除了物态层面上的交流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通过物态和精神层面的介绍,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交流做初步梳理,以期还原这个时期移民推动下的饮食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0.
东汉后期,佛法东迁。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佛教思想进入东土后,首先得到了上层有教养文士的认同与肯定。在《世说新语》和《高僧传》中记载了诸多高僧与名士交往辩答的轶事。本文拟从这些轶事出发,来探讨魏晋之际士僧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