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阅读室,要求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在阅读室阅读经典名著。然而,笔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投入地阅读,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读书笔记的任务,有的学生则捧着书本发呆,有的学生会悄悄地问我:"老师,我能拿《老夫子》来看吗?"有的学生说:"这些书读来有什么用呢?"确实,《昆虫记》《童年》《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2.
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贯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阅读文本,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促使学生构建新的阅读认知;组织学生演绎文本内涵,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本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向学。  相似文献   

3.
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常常囿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教师的教学定势,课堂上难以闪现动人的思维火花,学生和经典文本之间出现了一些情感隔阂。采取个性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具体有:深入挖掘经典文本的主题,多元化解读经典文本中的人性,结合现代元素审视经典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经典名著阅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充分肯定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前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阅读多为空中楼阁,很多学生书买了不少,但读得不多;有的教师布置任务不少,但落实不多;课内阅读教学红红火火,课外阅读冷冷清清,学生的阅读难以形成习惯。这些现状都需要教师积极应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途径,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成学习常态,并不断提高阅读实效。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版课标明确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一线教师既然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便开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的提出要自主开发教材引进非连续性文本,有的提出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性学习,还有的认为可以通过相关试题、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这些做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在现有的教材条件下,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6.
一、认真研读课标,慎选教学内容1.研读课标总目标,保证教学内容选择合适。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不相同,知识水平有差异,阅读结果一定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喜欢文学研究,对文本理解得要深一些,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文学意蕴;有的教师阅读量大,从一篇课文能联想到多篇相关的文章,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多多益善;有的教师谨慎、细致,总担心学生学不懂,那么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简单、浅  相似文献   

7.
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重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多角度链接相关阅读素材,实现师生、生生、文本间的多维互动,并努力将经典读厚,引领学生从经典阅读中传承文化尊重之风尚,从文学意象的感悟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习得扣住关键词句读懂、读透经典的方法,并在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生发出长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误区一 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个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审美能力、阅读感受往往不同,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众说纷纭,有的能切中主旨,视角新颖,也有的却出现种种偏差,认识浅薄或错误,对文本出现肤浅或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内的现代文阅读就已经应接不暇,实在是没有其他多余的精力来阅读古代经典文本。然而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出题人越来越重视在高考试题中加入古代经典文本元素。因此在高中开展相应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学习古代经典文本的重要性1.实践中出真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能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尤其是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内外国学经典文本,肩负起引导的责任,先澄净自己的心灵。俯下身来,了解学生阅读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在国文经典中为学生寻找成长的支撑点和契合点;感性与理性并举,完善学生思维品质。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的阅读取向渐变,爱上国文经典;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诵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李惠娟 《文教资料》2009,(27):59-61
经典文本对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现在轻松、娱乐的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经典文本已相对疏离.因此教师要改进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本;创设阅读活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分享智慧、收获阅读与交流的快乐.本文作者试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育活动就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重写教育文本,塑造人生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理解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文本的解释者,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帮助者。而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实现了主体性,同时也瓦解了教师应是权威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艳金 《学子》2013,(11):64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我们对部分高中生阅读情况和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教授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淡漠;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形式陈旧,大多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过分强调阅读理解答案的一致性和考试的模式化,忽略了阅读真正的本真意义。有的教师自身理解与文本有差异,就忽略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高中语文  相似文献   

14.
陈艳金 《学子》2013,(9):64-64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我们对部分高中生阅读情况和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教授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淡漠;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形式陈旧,大多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过分强调阅读理解答案的一致性和考试的模式化,忽略了阅读真正的本真意义。有的教师自身理解与文本有差异,就忽略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高中语文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要对文章细细品读,品出文章的真意。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描写,是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解读课文,甚至允许跨学科、跨时代地解读,即所谓“多元解读”,这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上也确实出现不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场景。但毋庸讳言,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片面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无视文本的客观性,失去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从而陷入误区,实质上无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随意曲解经典,颠倒是非观念。《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诵读与语言鉴赏有很多内在联系,教师以经典诵读作为语言鉴赏辅助手段,为教学提供支持。诵读让学生形成规范阅读鉴赏意识,走进文本核心,可以与作者和文本形成更多情感共鸣,塑造语言鉴赏认知品质。本文主要论证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经典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语言鉴赏情境之中,以提升阅读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形成期待,先声夺人"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才会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也才会去充分地触摸文本的意蕴,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内驱力,这是实现悟读的必要准备。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教师,应  相似文献   

19.
王蓉 《学周刊C版》2023,(15):118-120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国学经典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魅力,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了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发展,让语文教学回归经典,厚植人文底蕴。文章先分析了国学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莉 《湖北教育》2003,(3):19-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在教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教师让学生说:“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各不相向,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光有用不行,还要学会包装、宣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