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经》英译历史悠久,作品丰富。作为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坚人物,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英译密切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华裔学者逐步加入到英译《道德经》的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主导《道德经》英译的局面。陈荣捷不仅对它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介,还亲自将《道德经》和王弼《老子注》翻译成英语,为海外高校和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经典读本。陈荣捷的译介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西方《道德经》英译中的神秘化和宗教化倾向,凸显了《道德经》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孙芳  肖志兵 《文教资料》2013,(19):20-22,27
《道德经》英译涉及核心概念的转换,研究“天地”一词的翻译,弄清楚“天”“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亚瑟·韦利虽然想竭力摆脱前人译作的束缚,试着开创一个《道德经》英译的新局面,也就是“语文学性质的”翻译。但是他对中国思想的索隐还是过于理想化,因而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老子《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过程,综述了《道德经》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从外国人热心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中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老子其人、对《道德经》的总体评价、《道德经》解题、《道德经》的读法等四个方面,首次对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的《道德经》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思想被道家学派奉为其始祖,不仅仅对我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道德经》包含三方面:一:常、道、反;二:无为、无不为;三:守柔、不争、小国寡民,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道德经》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层层分析,诠释《道德经》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其译介的主要障碍是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基于图式理论进行《道德经》英译研究,探索中国典籍英译的新思路,提出典籍英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言知识功底,还要抓住"文眼"、"文脉",充分调动认知图式,彰显审美追求,达到解读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目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