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然“人的关怀”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么,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以实现人的最大自由与最大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开掘别样的治班点子,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吴洪华 《师道》2011,(9):44-45
教学是一种启迪感化、心灵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无痕教学恰能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等方式给学生以教育。教学无痕、情智共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4.
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7.
隐性德育是一种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德育形式,是通过学校整体德育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受教育者传递德育信息的教育活动。隐性德育内容是一种隐蔽的,"润物细无声"的融于师生、生生日常活动和交往中的教育内容。隐性德育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育者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意图",有意挖掘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玉香 《甘肃教育》2008,(19):43-43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惧怕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教"的核心是"以德育人"。要创新成人高校德育工作格局,就要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走出传统的成人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提高成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隐蔽教育意图,改进成人学校德育策略;加强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改进成人德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成人德育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0.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方法论上讲 ,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 ,有学校内部的 ,也有学校外部的 ;有心理学方面的 ,也有社会学方面的等等。但在讲究策略 ,减少不利因素 ,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 ,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 :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 ,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 ,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 ,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 ,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 ,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在…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3.
余丽娜 《文教资料》2010,(1):158-159
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新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策略研究,隐蔽教育意图,实施隐性德育。帮困助学工作作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工作内容和学生教育载体,其德育功能已逐步得到认可和发掘,但也存在着过分强调单向、强势、经济资助的种种局限。本文以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模式为例,具体从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等几个方面探索隐性德育在帮困助学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徐玲 《江苏教育》2010,(2):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渗透体验感染是我们智慧德育的主题词。实践证明,无痕教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渗透——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健全的心理适应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合群、善于接纳与容忍他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  相似文献   

17.
<正>"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康德语)——题记一、无痕教育的内涵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无痕教育这一术语,虽源自德育领域,但其彰显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18.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现行的教育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用的直接手段有: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等,固然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卓越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不向学生表明他们的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程度,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他的"天才追随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自己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教育艺术普遍研究得不够,我们太喜欢公布教育意图(目的)了.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明确目的,宣布意义,这一模式被许多教育者奉为圭臬.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隐蔽教育意图呢?根据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