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3.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成为文学理论的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系统介绍了认知诗学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并指出了现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认知诗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就国外认知诗学的研究动态作一分析,发现认知诗学在对认知理论的解说与运用、认知模式的探析以及对文本阅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作为交叉学科,认知诗学研究在其特有理论与术语的形成、研究的范围以及多向性与统一体的矛盾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5.
认知诗学主要是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它从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出发,分析文学作品的写作艺术,其主要理论包括: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认知指示理论、认知语法理论、脚本/图示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等。本文试图借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理论探讨科技产品广告语中的情感效果。  相似文献   

6.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有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这两大理论来源。文科的实证研究由来已久,认知诗学借鉴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文学理论中叙事学、文体学等文本分析方法,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术语使用的规范统一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对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综合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基础精读课程,认知诗学中的情境理论对综合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也是教学法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认知诗学的情境理论角度对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动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举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第三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Mark Turner、Peter Stockwell、Liza Zunshine、Charles Forceville、Nancy Easterlin、Ellen Spolsky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会议主题:认知诗学——探索与对话议题包括:1.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新动向;2.理论与实践;3.认知叙事学;4.认知诗学与跨媒介研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发展时间短暂,认知诗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与含混,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即:认知诗学是一门学科、一种文学理论体系或者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对文学作出某种新的解释新的发现,还是仅仅对已有结论作出新的解释?如何实现认知诗学的本土化?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学科理论方面的多元性、多样...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囊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社会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认知行为学、认知考古学,等等。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认知词典学、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认知诗学,等等。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假说是,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清单库,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其中英美文学教学也逐步走向成熟。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认知诗学理论为英美文学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机遇,本文以认知诗学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认知诗学视野下展开英美文学教学给出了多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目前认知诗学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指出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强调文本性和文本机理在认知诗学中的核心地位;然后探讨了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提出认知诗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原则;最后指出认知诗学发展的美学和伦理学走向,认为意义、情感和道德三者的结合能使认知诗学综合、全面地研究文学作品,为文学阅读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为例,采用语篇视点和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隐喻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它进行认知解读,探讨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的关系。研究认为,视点也属于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它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视点理论对英语诗歌文本的分析。视点为丰富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为英语诗歌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正>自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重庆)成功举办以来,认知诗学在国内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研究深入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会将于2014年11月13日—1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第三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如Gerard Steen、Geoff Hall等将应邀与会,同时将举行"认知诗学译丛"的启动和《认知诗学与界面研究》刊物的首发仪式。主题:实践中的认知诗学议题:1.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特征2.认知诗学与小说研究3.认知诗学与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鉴赏中产生的,是认知科学和诗学的结合,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概念化研究。舒婷的朦胧诗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文章通过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读和分析《致橡树》这部作品,帮助提高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诗篇的鉴赏性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诗学是借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解读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语专业低年级英美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实现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体现了以认知话题为纲的教材编排方面的革新,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模式,让立体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认知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深入解读和剖析罗伯特·佛罗斯特的名篇《丝绸帐篷》,探讨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语篇意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及对人生的深入思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认知叙事学作为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延伸,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研究是认知叙事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三类人物认知理论,即人物思维风格的认知研究、人物思维的认知过程及综合的人物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既可用认知理论来深入研究人物的思维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叙事交流的效果,也可以用认知理论来研究读者对人物及其思维的认知过程.前一种方法是对修辞叙事理论的丰富,后一种方法则是认知诗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