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通讯员上稿难几乎成为媒体的通病。许多媒体在激烈竞争中为做大做强,过多地重视记力量,有意无意地使通讯员的地位被削弱,作用被淡化;有的媒体在加大内部改革,实施稿分考核制后,出现了重记稿件轻通讯员稿件的倾向,使通讯员来稿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报纸与通讯员的感情也渐渐疏远了。  相似文献   

2.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有档案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编辑在完成稿件的编发工作后,能将稿件予以妥善保存,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在工作中存在着丢失稿件等行为,不仅给编辑本人带来了麻烦,也给所在单位带来不少困难,有的甚至因丢失了作者稿件,使编辑及其所在单位成为被……  相似文献   

4.
找点子三法     
去年以来,我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言论稿,其中有的被几家报刊转摘,有的在好稿件评比中获奖。有些同志问我这些言论稿件的点子是怎么想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通常的情况下,作者寄到编辑部的稿件,总是希望能够发表,当然也希望读的人越多越好。但是,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往往是大部分不能发表,除了版面有限,无法登载那么多之外,主要是因为那些稿件没有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以文学作品为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等,大量的是一般化的平平之作。编辑看稿时,感到没有新意,不被这些作品所感动,如果发表出去,也不会感染读者。因而,这样的作品便不能和读者见面。我常常这样想,作者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自己是否首先被感动了呢?自己在写这样的作品时,是否也象有的作家那样,被一种炽烈的感情所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作呢?可能不是这样。当然,有的作品内容很动人,作者感触颇深,只是文学功力不足而没有成功。但更多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所写的事件和人物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和理解。有些是硬‘憋’出来的作品,甚至是瞎编  相似文献   

6.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7.
刘轶  王昊  刘洪杰 《军事记者》2004,(11):68-68
素有“军事记摇篮”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是我军院校中唯一的一个新闻系。该系十二队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军事报道工作,是我军新闻方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毕业学员有的连获“军区军兵种好新闻奖”,有的成为解放军报或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主力编辑、记,有的成为了新闻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员。在校学员,有的获得了《解放军报》奖学金,有的被军区军兵种报纸评为优秀通讯员,有的撰写的论多次获奖,并有多名学员在校期间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1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8.
春去冬来又一年。在第六届函授学习结业之前,我们要求学员回顾并总结一年学习的情况,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帮助我们改进教学。学员们十分踊跃地寄来了大量的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细细阅读这些一年含辛茹苦的心血结晶,我们的心情也极不平静:许多学员迅速跨进了新闻这道大门槛,写下了大量的作业,其中有不少较好的新闻作品,有的被报纸刊登,有的被电台采用,实现了稿件见报“零”的突破。我们愉快地分享着学员们丰收的喜悦;有的学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学业不够理想,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我们沉重地分担着学员们“欠收”的苦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为新闻传媒写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ZOO多篇稿件(含转载)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有的稿件被发了头条,有的获了奖,有的被选编入书出版,用稿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绝大部分稿件被国家和省级报刊采用。前不久,接到《人民日报响通知,我采写的《心系路桥四十年》这篇人物通讯,已被编入《中国跨世纪优秀人才智慧宝库》一书,很快就要出版发行。回顾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我以为在写作上,能取得这点滴成绩…  相似文献   

10.
编辑每天接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少量的稍作加工修改就可发表,绝大多数质量较差,被枪毙打入冷宫。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从整体看是堆“沙子”,不好采用。但是,有的稿件在全篇“沙子”中深埋着“金子”——或是含有一部分可用内容,或是提供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只要精心把这样的稿件挑出来,对其大动手术,把“沙子”与“金子”分开,让“金子”发出光,就能把这部分判了死刑的稿件抢救  相似文献   

11.
我是位农民通讯员,由于水平差,采写的稿件不少,就是不见采用,周围有的人也取笑我。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正当我准备洗手不干的时候,1987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处,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知识》,便借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果然它内容丰富,短小精干,结合实际,可读性强,适合我们“下里巴人”的口味,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新闻知识》,对每期仔细的阅读,时间一长,也就品出味来,写出来的稿件也就有了分量,这些年来,我采写的稿件被市以上新闻稿件采用近600篇,连续6年被江苏省农垦总局和盐城市农垦局评为通讯报道工作一等奖,连续2年被国家农业部农机司评为优秀农机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1987年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41篇。被采用的稿件中,有的盖过公章,也有的没盖公章由此说明: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并不以是否盖有公章来决定取舍,而是看稿件本身质量的高低。我们乡几位通讯员都没在乡政府住,管理公章的同志也是三天两头不在乡政府,这样盖公章就成了件难事。  相似文献   

14.
我们每天收到的快讯稿件,少则十多篇、多则二三十篇,通常每天只能选用七至十篇,多数来稿不能被采用。这些稿件未被采用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初步的分析,大致有三条。第一,发稿的盲目性较大,不注意稿件的新闻价值。有的通讯员常常将一些琐碎的、无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写成“快讯”发给报社,以为“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其实,这种稿件很少被采用。有的通讯员则不然,他们懂得估量快讯的新闻价值,能选择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写稿,稿件的采用率自然就高一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地市党报记者队伍中对党的喉舌作用认识比较深刻,作用发挥也比较好。而对内参的写作却了解得不深不透,也不是那么重视,有的甚至不屑一顾,认为是份外事。因此,出现有些记者连续数年不写一篇内参稿件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应让稿子像大姑娘出.门赴约那样,要“打扮”好再出门,不要让它“蓬头垢面”去见编辑。有的通讯员不懂得这个道理。忽视文面,不注意“打扮”自己的稿件,以致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其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字迹潦草。有的字写得狂放不羁,龙飞凤舞;有的歪歪斜斜,如同洋文;有的密密麻麻,如同天书;有的小里小气,如同蝇头。总之,看则吃力,读则费神,甚至有的字如同密码,令人难“猜”。其二,字写不对。字写不对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写错字。写“茂”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写“真”,里边总是少一横;写“…  相似文献   

17.
给报社写稿,虽不要求书法水平,但也不能字迹太潦草,其码要保证编辑顺利、痛快和明白无误地编阅稿件。所以,通讯员或报道员首先要切记字迹勿潦草。其次是认真检查审核稿件。编辑部经常接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稿件。要么堂而皇之地空字,要么过分马虎粗心,结果有的人名、地名,术语等漏洞百出;有的语法、错别字比比皆是。稿件写好后,自己起码要认真检查一遍,然后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再者,有关格式问题也应注意。新闻稿件,最好抄在方格稿纸上,便于编辑计算数字,也便于编阅。一张纸,切勿抄写两篇以上新闻稿件,因为报社按“□”编稿,如果不是一个“□”的,可能另一篇因为不对“路子”被浪费了。  相似文献   

18.
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在采写稿件时,为了增加新闻的显著性,动不动就喜欢冠以"全国第一""全省之最"等字眼。殊不知,这些"之最""第一",有的确有其名,有的就很难讲了,只要细推敲,问题就来了,缺乏科学根据。有篇报道说随州市老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1.1万人,高于北京,接近上海。稿件传到总编室后,我看这个比较数据,有点不可信。北京、上海都是大都市,随州市老城区密度再大,也不太可能高于北京,接近上海。后来经过询问作者,得知这个数据不是有关部门提出的权威数据,缺乏科学依据。此稿后来退回作者修改,让其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之后才刊发。如果原稿见报,定会招致读者议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加盖公章,似乎已成了不成文的制度。记者、通讯员写出稿件,交被采访单位领导或本人过目,认定报道事实,这无可非议。至于在稿件上加盖公章,如用意在表示被采访单位领导对报道所持的同意态度,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可考虑。可是,报纸编辑部从每天大量来稿中看到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稿件都盖有公章,这些公章又大多数不是采访单位的,而是通讯员本人所在工作单位的。有个在县矿产资源办公室工作的通讯员,写了不少村、乡两级生产、工作的稿子,他总是盖矿产资源办公室的公章。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人,不少同行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一番策划,费了很大气力写出的稿件有的不仅得不到受众认可,甚至被采访对象也不认可。其原因是,被记者认为的新闻热点并不是受众、也不是被采访对象的兴奋点。记者选题或超前或滞后,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掺入水分为热点助兴,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让新闻“热点”成为“兴奋点”所谓新闻热点就是在当下被广为关注的新闻事件。一般而言,这类新闻事件或由于其发生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且有重大影响而引人关注。它理所当然也成为媒体比拼实力的角逐场。当今媒体竞争可谓白热化,抓住了热点新闻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