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耐力性运动员全血铁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医学的发展。诸如补充微量元素能显著改善运动成绩;微量元素与自由基生物学的关系以及自由基损伤和运动性疲劳的形成等重要的运动医学问题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鉴于微量元素铁与运动能力的密切联系以及耐力性运动员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较高,1991年2~4月份我们对云南省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全血铁含量的调查。试求探讨一下高海拔地区中长跑运动员体内全血铁水平以及全血铁的含量与血红蛋白、血乳酸的关系。这对预防运动员非贫血性缺铁所造成的运动耐力下降,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红蛋白除了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硷物质起缓冲作用之外,还担负着输送氧气的功能,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高,则供氧充足,运动员成绩就容易提高。贫血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少,不利于氧的输送,易造成组织缺氧,有损于健康。对于运动员来说,供氧不足,将大大影响运动潜力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人观察汉城奥运会前。进行强化训练1个月的运动员,发现贫血的发生率男性为7.5%,女性达22.5%,笔者测定了从事系统训练的校田径队员,发现男女生的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贫血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中贫血者在门诊中发现较多,运动训练与贫血的关系已为不少人所注意,这种贫血与普通人的贫血不同,有其特殊性。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动性贫血”这个概念,认为它是剧烈运动所发生的一种暂时性现象;在完成大运动量训练或经过运动量调整后,机体的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并可出现超量恢复。我省运动员中贫血较为普遍。73年我们对田径女子短跑组六各运动员进行了血红蛋白测定,其中四名在10克%以下,占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贫血产生机理及其低氧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贫血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且对身体十分有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而运动训练中红细胞溶血、铁储备状况和造血因子的监测则是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和运动员合理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可行性提出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类运动性贫血 1958年,吉村寿人提出了“运动性贫血”新概念。运动性贫血这一研究是在战败后的日本,遇经济、粮食危机,运动员为了参加国际比赛,而各自带着粮食参加集体强化训练。当时粮食紧缺,连优质的动物蛋白食物都看不到,因此,当时吉村寿人对“运动性贫血”下了这一定义:运动员在运动时,由于肌肉内的蛋白合成显著亢进,在蛋白质量摄取少的情况下继续运动,会产生溶血,其游离的血色素蛋白被肌蛋白的合成所利用,从而引起贫血,这就叫运动性贫血。但是,根据后来许多研究者对“运动会引起贫血”进行了研讨,其原因是由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患贫血者在门诊中发现较多,运动训练与贫血的关系已为不少人所注意,这种贫血与普通人的贫血不同,有其特殊性,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动性贫血”这个概念,认为它是剧烈运动所发生的一种暂时性现象;在完成大运动量训练或经过运动量调整后,机体的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并可出现超最恢复。我省运动员中贫血较为普遍。73年我们对田径女子短跑组六名运动员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其中四名在10克以下,占70%。多数运动员还伴有头晕、气急、胸闷等感觉,给正规训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入学时贫血发生率较高,严重地影响其身体健康及机体对运动的承受能力。笔者通过抽样调查与研究表明,贫血女生中大部分属功能性贫血,通过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体育锻炼,且运动方式得当,即可改善其身体机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一氧化氮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以及营养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NO、NOS的研究。结果: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NO、NOS运动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NO下降,而NOS较运动贫血组明显上升。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NO、NOS水平。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膜功能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红细胞膜功能改变与运动方式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跑台运动和游泳运动两种方式建立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测定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带3蛋白,葡萄糖载体蛋白-1转运功能,钠钾ATP酶活性。研究结果:两种运动方式诱导的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带3蛋白阴离子转运蛋白功能、葡萄糖载体蛋白转运葡萄糖功能,钠钾ATP酶活性变化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运动性贫血红细胞膜功能的改变与不同运动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存在较多的争议,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从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历史、机理、诊断及动物模型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运动性贫血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七皂苷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和运动灌药组。对运动组和运动灌药组大鼠进行为期十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并从第五周开始对运动灌药组大鼠进行三七皂苷药物干预,对其他各组灌饲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后测定大鼠血清中MDA含量以及SOD、CAT活力。结果:运动组血清MDA含量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灌药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组(P〈0.05),运动灌药组血清CAT活力显著高于运动组(P〈0.05),运动灌药组血清MDA含量和CAT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运动组、运动灌药组的血清SOD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七皂苷能有效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机体防御氧自由基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机械脆性和渗透防性增加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们以大鼠力竭性运动的模型,研究长时间运动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液ATP含量对Na~ -K~ -ATP酶的活力的影响及与红细胞变形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时间运动后血液ATP含量下降:Na~ -K~ -ATP酶活力下降,与红细胞的变形性呈正相关:红细胞膜上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提示: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升高和膜Na~ -K~ -ATP酶活性下降是造成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人三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以有氧为基础。因此,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运动能力特别是有氧能力关系密切。以运动性贫血女性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贫血组,对照组为正常运动员。训练期间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贫血组给予铁复合制剂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营养补剂对运动员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血清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机体铁代谢紊乱;营养干预后的贫血组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并显著降低了运动员的血清转铁蛋白浓度,表明铁复合制剂可有效改善贫血运动员铁代谢紊乱状况,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贫血与红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贫血是竞技体育中从事高强度训练运动员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成绩,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发生机理有很多方面,其中运动引起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运动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红细胞的研究发现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的异常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怎样预防运动性贫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生理负担过大,则可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这种因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量降低,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青少年在身体迅速发育的这个时期,机体需要大量的铁质,这些铁质对...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则可以导致贫血,这种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我国运动员贫血,成人占为22.4%,儿童青少年为39.5%,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运动性贫血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易疲劳、记忆力下降、食欲差。运动时症状明显,常伴有气粗、心悸等症状。主要的体征有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加快等。血液检查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医学研究发现,剧烈的体力运动容易引起体内铁缺乏,严重时造成贫血。引起运动缺铁性贫血的直接原因是: 一、从事剧烈运动后,由于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体温升高,肌肉或足底的挤压、外伤、血浆PH下降以及儿茶酚胺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大,破坏加速。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血液运送氧的功能不足,以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以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数值,称为 贫血。贫血可由各种病因引起,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成熟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红细胞新生与衰亡,两者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使血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一旦这种平衡受到病理因素的破坏,即能引起贫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则可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这种因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量降低,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低于12克%,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低于 10.…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贫血     
运动员贫血的发生率较高,成年运动员的检出率为5%,青少年运动员中达15%。基层体校运动员的发生率就更高了。轻度的贫血,会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使最大吸氧量减低,并涉及心血管功能及运动后的恢复。较严重的贫血,运动后的血乳酸浓度比不贫血者显著增加,疲劳提前发生。引起运动员贫血的原因,是运动员在运动时,脾脏增加丁溶血卵磷脂的分秘,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加之运动时血流加速,红细胞与血管壁猛烈撞击,增加了红细胞的的破坏。另外,  相似文献   

20.
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研究。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VITC、VITE运动组较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和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VITC、VITE也基本保持不变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VITC、VITE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